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论长白山地域文化中朴素的道德理念
张寒平//www.workercn.cn2014-11-22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吉林省长白山区是人参故事诞生的中心区域,旁及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在如此广阔的地域,人参故事世代流传,其思想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影响巨大。自1962年起,以《抚松人参故事》的出版为发端,长白山人参故事走出大街小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她不仅进入多种民间文学选集,诸如《长白山人参故事》、《人参故事》、《吉林民间故事选》等,而且被编成电视剧《人参王国》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被编排成戏剧《罕王挖参》、《人参娘娘》等晋京演出。长白山人参故事更是作为长白山区独特的文学珍品,流传到日本、法国、德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成为世人了解长白山文化的媒介,展示长白山文化的窗口。

  长白山人参故事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根植于民间沃土,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积淀和朴素的道德理念。若是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角度看,长白山人参故事所蕴含的朴素道德理念,则几乎涉及传统道德层面的十之七八。2010年10月21日,吉林日报发表的《人参文化:回归常识的草根文化》一文说:“人参故事背后的人参文化,可以让我们领略人参文化爱憎分明这一简约独特的魅力,同时,也能让我们领悟到人参文化的真正内涵:那就是回归常识,回归到人本的起点,那就是人类苦苦追寻、却在蓦然回首之间于灯火阑珊处的那一最高境界。”这篇文章写得好,文章的标题也一语中的。

  长白山人参故事最精采的创造,莫过于人参精形象的塑造。这是长白山文化的艺术名片,这是长白山文化自立于中华文化之林乃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艺术亮色,这还是长白山文化中的点睛之笔。

  首先,是人参精形象塑造中的理想寄托。人参精形象塑造中的理想寄托,主要源自人们的价值取向。正如《人参故事》前言所说:“值得注意的是,人参精很少有反面人物,也不为反面人物服务。她们是正义力量的化身,是人民理想和智慧的体现。”这里,不讲纯道德的因素,光是那光着身子、穿个小兜肚往来于山林中的人参娃娃和那美若天仙的人参姑娘的塑造,就把那种审美理想表现得令人无限神往。光屁股、穿红兜肚的人参娃娃,很容易让人想起年画中那些惹人喜爱的娃娃。人们创造的人参娃,是人类共有的舐犊之爱,期望子孙满堂、孩子活泼可爱。

  而人参姑娘的形象,则是传统民间爱情审美观的体现。人参姑娘穿戴、长相惊人地相似,且举一例:“那姑娘身穿绿布小袄,青布裤子(注:比较一致是红袄绿裤),头上还戴着一朵火红火红的海裳花。长睫毛,大眼睛,脸蛋有红似白的,梳着一条油黑的大辫子,长得可俊啦。”(选自《锁柱杀恶雕》)人参姑娘不光是未婚小伙子的梦中情人,更是全体关东男人的爱情偶像。人参姑娘无一例外地都头戴海裳花,那是满族女子戴头花习俗的影射,又融合了汉族的审美观,是地道的长白山区爱情审美的创造。人参娃娃和人参姑娘人见人爱的外貌特征,是这种审美观的胜利,理想的寄托。

  其次,是人参精形象塑造中的道德寄托。人参精不独有人参娃娃和人参姑娘,还有年轻小伙,更多的是白胡子老人。人参家族的群体形象,体现了孝悌之德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家庭、社会的深厚人情味。在人类生活的折射下,理想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参精和人类互敬互助,既超脱于人类社会之外,又能融入人类的生活;人参精惠人、济人、救人,她们拥有人类未有的法力法术,还有神通广大的宝物;人参家族的道德观和人类一样,朴素、真诚、知恩回报、惩恶扬善。

  人参精的生活不在彼岸,就在长白山大森林中,是现实那一边的美好人物、美好世界,她表达人民的意愿,她润泽人民的心灵。人参精的形象是不朽的,因为道德与理想的生命力是不朽的。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