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坚定文化自信服务文化强省
《黑龙江屯垦史》第三卷主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朱宇
“黑龙江屯垦史”系列成果的编撰出版是我省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具有存史资政、传承文化、教育后人、对外宣传的重要功能,是弘扬龙江地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生动教材。“黑龙江屯垦史”丛书特色鲜明,具有许多亮点:一是首开利用地方历史资源系统研究编撰中国屯垦史的先河,为客观描述和系统研究中国屯垦戍边兴边提供了范本。二是编撰周期短,成书时间快,仅用三年时间就圆满完成系列成果研究编撰出版工作。三是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全书16卷册,共计500万余字,点面结合、图文并茂,全景式记述了黑龙江屯垦的辉煌历程和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系统研究的特点。四是视野开阔,大气厚重,既充分展示了我国屯垦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又反映了我省垦区建设取得的最新成就。
“黑龙江屯垦史”系列成果的编撰出版,对我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重要讲话精神,助推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视察时,希望我省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和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现代农业排头兵和粮食安全“压舱石”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省委为打造农业领域航母主动作出的目标定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省委关于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边疆区域文化新高地。二要以编撰出版屯垦史系列丛书为契机,认真总结发扬屯垦史项目孕育的宝贵经验和良好作风。屯垦史研究作为一项省部合作重大项目安排,研究编撰出版工作历时三年,之所以能够取得圆满成功,各级各部门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从中体现的经验启示和良好作风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发扬光大,把推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作为责任担当,着力讲好屯垦故事、弘扬龙江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加快促进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三要深入挖掘积极利用历史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服务好黑龙江文化强省建设。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地域性和开放性,散发着强烈的时代光芒。对黑龙江屯垦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性与类型进行学理上的解读与史料上的梳理,系统研究屯垦戍边兴边和垦区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增强基础理论研究为现实发展服务的能力,丰富新时期龙江精神,助推边疆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研究编撰出版屯垦史是我省社科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我们要深入挖掘龙江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搞好省情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为加快我省振兴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研究屯垦历史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宋洪远
“黑龙江屯垦史”丛书的成果很丰硕,为屯垦史的深化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深化垦区研究、总结农垦经验、提供中国农垦方案等方面继续做深入研究。比如在文化领域,黑龙江垦区的发展传承了“南泥湾精神”,创造了“北大荒精神”,产生了“知青文化”,形成了“军垦文化”,这些都可以继续深入挖掘。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农垦经济变迁史、农业技术变迁史、农业政治变迁史、垦区的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很有特点,值得总结,可以深化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引领性。一是明确了“两个定位”,一个是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另一个是继续强调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二是强调农业农村发展“两个优先”,农垦事业的发展就体现了“两个优先”。三是“两个融合”,十九大报告讲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也多处讲到军民融合,军垦就是军民融合,垦区的发展也是城乡融合发展,“两个融合”都是党中央重要的战略部署,都在垦区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践。四是“两个现代化”,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垦区正在深入推进“两个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将屯垦历史与十九大提出的这些重要战略和定位对接起来深入研究,对于更好地深化历史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推进振兴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世界垦殖史上的中国道路
《黑龙江屯垦史》第四卷主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曲伟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黑龙江垦区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由世界性农业现代化的跟随者,转变为世界粮食综合产出水平的领跑者、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先行者、世界性农场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国家屯垦之路的世界性成功者,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标志着黑龙江垦区建设农业领域航母取得重大进展,成功闯出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中国道路。
改革开放之初,黑龙江垦区起点为世界性农业现代化的跟随者。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没有体现出农业规模经营的优势。1978年垦区亩均粮食产量102公斤,分别低于世界、全国平均单产约50公斤以上。垦区1978年粮食商品率仅为44.6%。表明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经济优势、规模优势和国家队优势远未发挥,黑龙江垦区面临发展战略转型的历史拐点。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成为世界粮食综合产出水平的领跑者。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预计2017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将连续第八年超过200亿公斤,分别高于1978年、2000年8倍和2.5倍;商品率将达95%以上。亩均单产不仅远高于“欧洲粮仓”乌克兰,且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表明黑龙江垦区生产力得到了较大释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新台阶,成为中国粮食商品率第一高地。表明党和国家在黑龙江建设全国最大的屯垦基地战略决策大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先行者。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现代化水平跃居全国前列。2000年和2017年,黑龙江垦区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6%和99%,农业机械总动力由不足150万千瓦提升至331万和1000万千瓦以上。黑龙江垦区在大农机、大科技应用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成为国内外农场体制改革的探索者。1985年黑龙江垦区开始全面兴办家庭农场;1995年全面推行“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探索创新了“大农场套家庭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目前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快搭建“农垦企业集团+产业公司+子公司”的运行框架。这种既不同于美国家庭农场模式、也有别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不同主体积极性的“统分结合模式”和企业化、市场化改革导向,形成了黑龙江垦区独特的体制优势和跨越发展的制度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成为国家屯垦之路的世界性成功者。2016年,黑龙江垦区实现生产总值近1200亿元,人均GDP高于全国33%,达到7.2万元;黑龙江垦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万元,高出全国农村居民一倍有余。垦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远超全国的历史性转变,验证了黑龙江垦区开始成为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佐证了黑龙江垦区闯出了世界农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提供了中国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形成了日趋完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7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黑龙江垦区的人民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培育锤炼出来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黑龙江垦区建设全过程的伟大精神财富。特别是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中,既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又用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丰富完善了北大荒精神的科学内涵,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精神之一,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
《黑龙江屯垦史》的概念与内容脉络
《黑龙江屯垦史》第一卷主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 战继发
厘清黑龙江屯垦的概念,对于驾驭整个《黑龙江屯垦史》撰写至关重要。《黑龙江屯垦史》中的“黑龙江”,是特定的、具有时空性的历史概念,它既不同于今天黑龙江省行政区划所辖的范围,也不同于黑龙江流域这一固定的地理空间,而是有着历史沿革与变迁的,即各朝或各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地域范围,是一个动态的地域,因时而异,是空间范围不断变化的区域。本书以历史变迁的动态疆域来考虑黑龙江的区域概念,并以此概念来确定写作范围的延伸与取舍。
屯垦是指屯田垦种,在古代称之为屯田,一般指政府直接组织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我国的屯田产生于西汉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历史产物。以后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有军屯、民屯、商屯等多种形式。对黑龙江来说,见诸史料明确记载真正意义上的屯田始于金代,以后也并非绵延不断。为使黑龙江农垦及相关状况历代贯通,勿使中断,则将与屯田紧密相关的垦殖活动融进来,即把农民自发的开荒种地等垦殖纳入其中。将黑龙江历代屯田与垦殖连接起来,形成广义的屯田,以便更加全面地反映黑龙江屯田全貌及相关农业发展情况。这是第一卷的情形,而二、三、四卷则又回到了狭义的屯田范畴,不包括农村生产队开垦耕种土地的内容。
《黑龙江屯垦史》第一卷时间断限为从古代到1945抗日战争胜利;第二卷时间断限从1946年到1965年;第三卷时间断限为1966年—1978年;第四卷时间断限是1979年—2000年。
本书第一卷是《黑龙江屯垦史》开篇之作,时间跨度最大,趟过了横亘古代、近代,直到现代的历史长河。有必要做的是理清脉络、把握分期,以作为全卷的经线,与各章经纬相连。
在遥远的古代,黑龙江地区就生活着肃慎、东胡和秽貊三个族系,其中肃慎文明最为古老,早在西周初年肃慎人就向周王朝朝贡,入贡“楛矢石砮”,与中原王朝联系紧密,并可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梳理出肃慎、东胡和秽貊各族的农业活动。《黑龙江屯垦史》正是以此为起点。
本卷根据黑龙江屯垦的前奏、形成、发展的状况,兼顾王朝更迭脉络,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从先秦至926年渤海政权结束,为早期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时期,农业经历了由弱到强,也是屯垦政策形成并逐渐完善时期,基本定义为屯田的前奏。第二时期:辽、金时期,是具有较大规模的真正意义的黑龙江屯垦的开始,也是黑龙江屯垦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段的黑龙江屯垦无论从深度与广度上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并且推动了黑龙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第三时期:元、明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屯垦以军屯为其突出特点。军屯的施行为元明时期中原王朝在黑龙江地区的驻防和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后金建立后,黑龙江地区的屯垦又为后金政权的发展及清朝入主中原做出了贡献。第四时期: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1年清朝覆灭,即清政权入主中原的统治时期,以及黑龙江屯垦向近代化转型时期,具有范围广、人员组成复杂、变动性大等特点。第五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12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为第一阶段。此阶段黑龙江的土地开垦进入大发展时期,短短20年,开垦土地达四百多万垧,比清代二百多年的垦地面积还多;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为第二阶段(沦陷时期),黑龙江农业生产全面走向殖民地化,呈现出畸形状态,即在耕地面积恢复和增加的同时,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却不断下降。
总而言之,黑龙江屯垦历史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上述分期也是相对而言,只是为了厘清本卷的基本思路与黑龙江屯垦历史的大体走向。按照历史的习惯,本卷章节设计仍以中央王朝为主线,来体现黑龙江屯垦史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目的在于把黑龙江屯垦史纳入整个中国历史的大框架内考量,也易于和中原有关历史相比对。章节结构设置体现“厚今薄古”、详今略古的特点,这是由历史发展状况和所见史料状况决定的,而非有意厚此薄彼。这恰恰体现了黑龙江屯垦从无到有、从形成到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
应尽快设立省级历史文化生态保护区 | 2014-02-25 |
发挥好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作用 | 2014-02-25 |
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 2014-02-25 |
履行屯垦戍边使命 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 2014-02-25 |
在网络空间也须“屯垦戍边” | 2014-02-25 |
兵团建设与新疆长治久安笔谈 | 2014-02-25 |
奋力开创兵团军事武装工作新局面 | 2014-02-25 |
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 2014-02-25 |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经济文化交流 | 2014-02-25 |
切实做到思想上统一 | 2014-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