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贴近实际,让教育科研“接地气”
李俊//www.workercn.cn2013-11-13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有人曾以“伪教研”描述我们当下许多学校的教育科研。究其原因,不是教师不思进取,不是教育科研无用,而是我们教育科研组织管理者在顶层设计方面出了问题。不切实际的跟风逐热,流于形式的轰轰烈烈,望尘莫及的高难动作,只会让教师疲于应付,达不到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的效果。

  怎样解决“教育”、“科研”两张皮的问题呢?我认为,必须着力在“贴近”二字上下功夫,让教育科研“接地气”。

  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

  教研组是基本的教科研群体,教研活动是最容易贴近教师实际工作的教育科研载体。近年来,我设计的教研活动模式是“两课两研一主题”。具体做法是:各学科每次教研活动前都由教研组成员根据自己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筛选提炼出一个主题(即中心议题),围绕主题开展一次研讨活动,分析问题根源,探讨解决策略,交由一位老师上一节研讨课,尝试在教学中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第二次教研活动围绕观课情况进一步探讨中心议题,对仍未解决的问题继续探讨解决之道,交由第二位老师据此再上一节研讨课,全组观课并学习一系列解决策略。这样的教研活动抓住教学实践中最需解决的问题,集中全组成员的智慧,在实践研究中形成可以分享的一系列教学策略。

  与此同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选题要与教师日常工作密切相关。例如语文教师觉得作文教学问题较多,我们就相继开展了“发表式作文”、“自主评改作文”等规划课题研究;为了把小学生对动画片的喜爱迁移到英语学习上来,我们就开展“看动漫学英语”研究;科学课本上的很多实验不考虑地域等条件而没法操作,我们就开展“科学教材实验改进实施”研究。

  此外,我们还推行“短平快”的小课题研究,一个人一个月就可以完成一项。比如,“合作学习几人一组最合适”,“生字抄写几遍最有效”,“学好语文的必备习惯”,等等。我们学校给小课题研究立项,报批快捷,一大批教师把发现的问题变成小课题,研究成果再总结成论文发表出去。

  贴近教师的实际水平

  对于教育科研,教师有畏难情绪,原因在于任务超出了教师的实际水平。我们布置校本研修任务时,就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岗位向教师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让教师“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有些教科研项目要简化、易化,我们的评课比赛采用的是“教学片断评析”,而不是整节课评课;我们的教育叙事比赛采用的是口头“讲述我的育人故事”,而不是书面撰写;我们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回来提交的不是考察报告,而是启示、感受。我们没有强调教师出版专著,但是有很多教师坚持写教育博客、空间日志、教育微博,结果促成了大量教学论文的发表。

  我们不能苛求教师思想境界有多么高,教育科研也要给教师带来实惠。我们的《教师贡献奖励制度》对教师的所有教科研成果都有奖励;我们的《年度评优评先办法》量化考评,“教育科研”占了五分之一权重;我们的《岗位聘任办法》中,“参与教育科研情况”是重要依据之一。总之,教育科研让教师“名利双收”,一举多得。

  贴近学校的实际需要

  学校教育科研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源于学校的实际需要。我校的椰林文学社创办10年,成为深圳市“十佳文学社”和全国百家“优秀文学社”,成为“中国小作家”活动基地。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我们才开展了区公益性课题“校园文学社组建与管理研究”。我校每年举行一次“安全教育优质课比赛”,于是申报开展“在生命教育背景下培养小学生安全责任心的研究”。我校安素惠老师的油画工作室成为广东省少儿油画教育基地,为此我们开展了“装饰色彩与少儿油画”研究。学校报告厅建成自动录播系统,我们就开展“每人一节录像课——自己研究自己的课”活动。针对学校面临的班额大、基础差、家长忙、学历低问题,我们开展“颠倒课堂”视频互动教学实践研究,让学生对没掌握的知识点“反复听讲”,解决辅导补习的难题。

  学校是培育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我们教育科研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以学生和谐发展为落脚点,任重而道远,苦乐在其中。我们坚信:只要贴近实际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赢得教师的热衷参与,就一定能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教育就一定能实现。(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副校长)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