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水利水电与哲学的对话
杨 骏//www.workercn.cn2014-01-0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决定着人们正确的工程观

  “动态和谐的工程生态观”,应该成为认识水电工程的基本观点

  应努力构建水利水电与哲学对话的新语境和新范式

  自2002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ECO)于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举办“世界哲学日”庆祝活动,其宗旨是鼓励人们对思想和理性进行批判,对当代重大问题进行哲学分析、研究和探索。2013年11月21日,是第12个“世界哲学日”。这一天,举行了“思考‘人类世’”的圆桌会议,从哲学与伦理的视角,讨论人类作为自然界力量这一新角色的相关问题。

  “人类世”,是荷兰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P·克鲁岑从地质学词汇借用而来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人类活动推动地球进入了一个新地质时代。关于“人类世”的起始时间,学术界看法不同,有学者认为始于八千年前人类农业活动开始之时,有学者认为始于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也有人认为是始于1950年以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然而,有一点科学家们是达成了共识的:人类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力量,已经成为重要的、时常占主导地位的环境因素。

  “人类世”的概念,提供了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过去人们在无知的状态下影响环境,未来人们将会在更加科学和理性的状态下控制和引导自己的行为,构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也就是说,人类滥用自身力量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只能靠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发展、调整、完善,来实现对自然的优化、恢复、再造。

  是否大力发展水电,最终是哲学问题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从哲学的角度指出了通过人类实践这个中介,“自在自然”必然历史地转化为“人化自然”。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生存的“周围世界”,必然是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打上了人类主体意志烙印的自然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人水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之一。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依,水的存在和循环是地球孕育万物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水关系”也经历了从人被动“适应水”到盲目“主宰水”,再到科学“善待水”的演化。水利、水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重要的连接。千百年来,人类为了“兴利除害”而修堤、筑坝、开渠,近代以来又利用水能获取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现在水电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已大致有五分之一的占比。

  大坝建设、水电开发,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如果排除利益相关者在大坝建设与否、如何建设、如何分利等问题上的不同意见,“挺坝”与“反坝”的争论,从哲学上看,实质是“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在工程领域的折射。单边的思考总是深刻的,也总是片面的。在社会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今世界,传统的经济与环境的绝对分野已经模糊,单纯的生态中心主义思维方式,或者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均存在缺陷。如今,反思水利水电这一调整人水关系的重要手段,构建人水和谐新关系,促进水利水电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水利水电从业人员的重要话题。

  引领水电行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引领对水电行业发展的哲学反思。在百度中输入“水利、水电、哲学”等关键词,可以看到一系列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哲学思考的文章,如潘家铮《水利建设中的哲学思考》,汪恕诚《水利工程说到底是生态工程》,陆佑楣《从哲学高度不断认识水电工程》,林初学《水坝工程建设争议的哲学思辨》等。

  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决定着人们正确的工程观。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水电行业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表面上是水电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移民问题,本质上是人们在发展水电过程中所持的自然观和对水电的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陆佑楣先生说:是否大力发展水电,最终是哲学问题。

  近十年来,对水电的妖魔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水电行业的发展。水电开发的延迟,对国家能源结构的优化,对节能减排的达标,对身处深山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都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在生态文明发展的大框架下,如何重塑水电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价值观、工程观,使水电开发在人类社会需求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保持一种必需的平衡和必要的张力,考验着水电政策制定者和从业人员的智慧,也是水电产业大发展必须进一步厘清的问题。

  水利水电:优化复合生态系统的必要手段

  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动态和谐的工程生态观”,应该成为我们认识水电工程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人类在通过工程建设来开发和利用自然时,不仅要充分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还要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协调、优化和再造,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工程造物的角度来看,开发水电、建设大坝是人类打破自然相对平衡的再造过程,这种相对平衡的打破必然具有两面性。福祸相依,利害相随,水电大坝建设在带来防洪、发电、航运、补水、旅游等效益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移民、泥沙、大气变化、水体变化、动植物物种、地质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开发水电、建设大坝,就应从长期和全局的角度去科学、公正地评判是非得失,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最大可能的消除或补偿,趋利避害,使工程与自然再达到新的平衡,或者说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的水电产业提供了一个哲学认识的新框架,可以构建水利水电与环境保护对话的共同语境。1984年,生态学家马世骏、王如松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认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三个性质各不相同的系统,有着各自的结构、功能、存在条件和发展规律,各自的存在和发展又受其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制约。按照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任何一项工程都必须同时考虑自然系统的保护、经济系统的合理和社会系统的和谐。在“人化自然”、“人类世”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视角下,可持续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实是优化人类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一种必要手段。

  哲学护航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总裁兼CEO马克·特瑟克,在其专著《大自然的财富——一场由自然资本引领的商业模式革命》中认为,自然不是与我们分离的存在,也不只是具有审美的意义,“投资自然,跟投资其他行业一样,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出,自然是人类福祉的基础,在人的发展框架之中自然才成为财富。保护自然、投资自然,应该成为各方面的共识和积极的行动。政府、企业、环保组织携起手来,才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最大规模的保护。正如曹广晶先生为该书中文版所写的推荐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是重要的。我们的时代不仅需要能认识两个主题重要性的‘知者’,更需要能参透两者关系的‘智者’,以及能促进两者和谐发展的‘行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水发展报告4》把三峡工程作为一个案例进行研究时,完全采纳了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通航、补水、旅游等方面发挥巨大综合作用的表述方式。由此可见,三峡工程运行十年来的实践向世界表明,三峡工程作为一项人类趋利避害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构建人水和谐新关系上的卓越成就,已逐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

  2013年10月,在韩国大邱举办的第22届世界能源大会上,水电行业论坛的主题是“水电时代真的到来了吗”,这样的主题设置暗含了对水电时代“终将到来”的期许,也促使我们思考:怎样才能真正迎来水电发展的“春天”。一方面要加强水电行业自身的提升,通过水电行业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使“绿色水电”能够成为水电行业管理者、从业人员的共识和实践,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全新的水电理念的宣传,增进公众对水电是清洁能源、水电工程是生态工程的理解。水电的时代,一定是以可持续的水电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大坝无言”,中国大坝协会的官方微博,诗意地体现了为可持续发展的水电“代言”的积极姿态,同时也似乎透露出对“水电妖魔化”的些许无奈。作为水电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有责任努力构建水利水电与哲学对话的新语境和新范式。有了哲学的护航,水利水电的发展,才有可能在可持续的航道上一帆风顺。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