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求解城乡教育发展的均衡点
——河南省洛阳市推进教育信息化采访纪行
//www.workercn.cn2014-01-24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记者 柯进

  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的教育地图上,位于县城的新城实验学校和位于正村镇的太平村教学点,两者相距仅6公里,但奔向城乡教育均衡的这6公里,却走了几十年。

  占地36亩的新城实验学校,不仅有集教学、办公、实验、电教、阅览、艺术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设施,而且有3000名学生、近百名教职工,其中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学科带头人1名、省市骨干教师10名。而6公里外的太平村教学点,全校仅有5个年级120名学生、6名教师,自创办以来的几十年里,该校讲台上就从未出现过一名音乐、美术、英语等专业教师的身影。

  新城实验学校与太平村教学点之间的差距,也是中国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缩影。在社会对教育公平寄予越来越高期待的当下,如何破解城乡学校之间和城市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师资、课程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均衡,成为洛阳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直面的现实问题。

  农村教学点“缺师少教”

  “点播课堂”填平城乡“数字鸿沟”

  “来,同学们请跟着我一起画,先画三庭,后画五眼……”照着电子屏幕上教师边演示边发出的指令,20多名学生在各自的美术本上认真画着人物素描。

  这是记者近日在新安县太平村教学点在线“点播课堂”看到的一幕。太平村教学点包括校长在内目前仅6名教师,过去一直因师资不足,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课开不齐。几年前,学校为开设英语课,专教语文的年轻教师张海云不得不临时改教英语,当时她甚至连音标也读不准。

  2013年秋季开学,随着电子白板的到来,张海云的心情也迅速“阴转晴”了。如今,借助互联网,张海云可以从庞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内调出由城市名师制作好的多媒体动画课件,将抽象的英语单词变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场景。每天上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用英语跟读、抢答。而张海云也不再是过去那个操着浓重乡音的英语教师,她成了课堂组织者。

  太平村教学点校长王书光告诉记者:“以前,学校教师少,像音、体、美这些课程都是‘拉郎配’,课程开齐就很不容易了,根本谈不上教学质量。现在,一根光纤不仅能把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外专业教师的课送到这里,而且过去农村学校根本无法完成的许多科学实验,现在都能做各种网上仿真实验!”

  目前,新安县179个农村教学点已装备的119块电子白板都能根据学校需求,为农村孩子们播放来自中心校及城市学校的各学科优质课程。

  这种变化源自洛阳市正在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工程。自2010年起,洛阳市投资4亿元,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以多媒体终端设备“班班通工程”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全市中小学告别“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构建覆盖全市城乡中小学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在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是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一个行业。”洛阳市教育局长侯超英说,“实施教育信息化后,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最薄弱环节的农村教学点,就能借助电脑、电视等,利用卫星传输、光纤宽带等数字设备,接收和播放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逐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优质教育资源分布“贫富不均”

  “名师课堂”冲破校际地域阻隔

  有着9区9县(市)的洛阳,其教育发展长期以来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城区和县城的教育比较先进,但辖区内5个连片开发的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农村,教育资源分布明显落后于城区。

  侯超英说:“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更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教育管理方面比较落后,而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打破地理界限,将区域名校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输送到薄弱学校,是后均衡时代教育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2011年起,洛阳市全面拉开了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依托“三通两平台”,加快建设农村教学点视频点播课堂、城乡同步录播课堂、信息技术整合课堂、名师网络展示课堂、名校开放共享课堂“五大课堂”。

  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是洛阳市较早将教育信息化引入教育教学的一所学校。在该校“空中课堂”录播间记者看到,新城实验学校一名女教师正在讲解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一墙之隔的操作间内,入驻该校的5名县电教馆工作人员透过3个观察窗,有的忙着不断调整录音器、摄像头,有的在紧张地剪接音像片段。

  “这些公开课录制好后,将在县电视台教育频道向全县家庭播放,也可以制成光盘,配送至农村学校、教学点。”校长王金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录播间通过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的方式,邀请100多名各校骨干教师录制了100多堂优质课。

  “三通两平台”如同高速公路,“五大课堂”就像行驶在路上的车辆,教师就是汽车司机。事实上,教育信息化在给教育教学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不少适应了传统的“在黑板上做实验”、“黑板上种树”的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现年51岁的数学教师刘兰红,几年前从一所农村学校调进新城实验学校时,她几乎没碰过电脑。经过市、县、校组织的信息技术系统培训,刘兰红学会了制作并轻松自如地使用电子课件,日常学习方式也由过去单纯依赖教材变成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学习。刘兰红说:“现在电子白板已成为我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助手,每堂课都会用到。”

  据洛阳市教育局数据显示,该市“班班通”工程计划安装的18621套多媒体终端设备,目前已基本完成,支撑“五大课堂”建设的市、县两级资源和管理服务平台也粗具规模。在实施“班班通”工程的学校中,85%以上的教师能熟练运用“班班通”设备授课,设备使用率超过60%。

  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校际差距“沟壑难填”

  “网上教室”推动教育改革“加速跑”

  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别、区际差异、校际差距所导致学生接受教育质量水平的不平等,是近年来全国各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作为70%人口在农村的洛阳,也不例外。

  为突破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洛阳市依托建设中的信息化“五大课堂”,尝试整合地区名师、学校骨干教师资源,动员各校以“网上教室”为突破口,带动教师集体备课、科研、学校管理、学生交流辅导等方面变革。

  洛阳市47中是洛阳市首批“班班通”试点校,也是洛阳市首个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实验校。该校在职在岗的61名教师目前人人都在校园网平台上开设了“网上教室”,人人都是双重身份的“双面人”:站在讲台上,他们是学生可以亲眼所见的实体教师;在“网上教室”内则变成学生只闻其声、不见其身的虚拟教师。

  记者前往该校时,恰逢初三英语教师朱霄萌正在“网上教室”调阅学生随堂知识检测的分析数据。在她的“网上教室”记者看到,“教室”内设有教学内容资源库、评价工具、讨论区、学生名册、我们的班集体等频道。在这间没有空间限制的虚拟教室内,朱霄萌可借助评价工具实时了解每个学生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后期复习和备课提供依据,而且与朱霄萌同学科的其他教师将在这个虚拟空间内随时随地进行集体备课。朱霄萌上传的每堂课教案,同学科其他教师都会以不同颜色的笔修改和完善,而每份凝聚同学科所有教师智慧的教案,最终将作为该校英语学科的标准教案使用。

  在这场教育信息化的“长跑”中,奋力起跑的不单是47中。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正在整合本校及全市名师资源,打造能辐射全地区的名师网上教室;洛阳外国语学校在尝试中美英语教师课堂连线教学的同时,借助“网上教室”,正在开展老教师指导、中青年教师记录、年轻教师制作电子教案的互助式集体备课实验……

  “过去给教师提供的是一桌子现成的‘菜’。现在,我们正根据各学科知识点组织开发相关的教学素材,准备提供一个类似于菜市场的素材库。今后,教师备课可根据各自理解和需要,自主选材,以确保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洛阳市电教馆负责人说。

  【改革者说】

  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

  洛阳市市长 李柳身

  智慧城市通过信息技术引领,使得城市建设智慧化、管理体系可控化、服务体系便捷化,为居民和法人提供及时、互动、高效、便捷的服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已成为洛阳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实现洛阳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标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依托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打破了地域界限,改善了区域教学环境,切实缩小了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秀教师共享、先进理念共享、教育智慧共享,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支撑。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