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策略
//www.workercn.cn2014-02-28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李木洲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部署。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指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策略与任务。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策略上看,由于受制于中国社会改革的整体节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处于重大转型期,为减少改革阵痛,切实通过改革解决考试招生中的现实问题,必须采取务实稳妥的推进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化策略,试点先行。试点不仅利于验证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制度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与空间,还利于引导社会了解、感受改革的价值所在,起到降低大范围推广改革阻力的作用。当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关键区,面临一系列需要进行本质性突破的问题。因此,做好试点先行是顺利推进改革的重要方略。在扩大自主招生方面,可从招生规模、招生范围、招生方式3个层面深化改革,突出自主招生的本质,即充分体现“生校互选”,积累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实施针对性、个性化选拔的经验。在分类考试、多元录取方面,可鼓励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相近的高校联合试行分类考试试验,成熟一类推广一类。在综合评价改革方面,可以以新课改高考试验区为基础,推进“综合测试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综合评价与录取的挂钩办法,促使高校招生从“纯考试模式”逐渐向“综合评价模式”过渡等。

  二是试验策略,联动共进。从过去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经验看,试点试验也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否则难以取得预设成效,甚至成为短命试验,更谈不上扩大与推广。由于考试招生问题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即使在某一地区试行,也需要其他地区的教育部门、考试机构,特别是高校的协调配合,否则不但考生不支持、家长不理解,甚至所涉部门及高校也不积极,最终必定以失败告终。因此,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需要联动共进,寻找利益结合点,形成改革引导力。

  三是推广策略,舆论宣导。舆论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影响着正式制度的推行,正面的舆论利于正式制度的推行,反之亦然。为促进考试招生制度顺利改革,形成正确、正面的社会舆论就显得十分重要。正如有学者所言:“教育改革,尤其是大规模教育改革,需要有相应的舆论支持。迄今为止,我们还未发现有哪一项教育改革是在缺少舆论支持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显然,公众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所持的态度及各种媒体的关注等所形成的舆论环境,直接影响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及其预期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考舆论作为反映和表达公众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愿望或诉求,必须重视媒体的正面宣导,大力破除传统考试思维定式,不断培育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现代考试选拔意识,减少公众对改革可能存在的误解,以便形成积极的改革推力。

  四是纠偏策略,目标监控。建国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改革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存在许多改革偏离预期目标的现象。因而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标监控机制十分必要。建立目标决策机制,通过公众参与、权力监督、科学论证等措施,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加强目标政策评估,通过专业评估机构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的执行及其效益进行定期评估,促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标的实施;加强目标整合,注重吸纳不同学科领域顶级人才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确保改革政策的可靠性、战略性与前瞻性;确立公平正义的目标价值取向,关注区域及城乡差异,保护弱势群体入学机会;优化目标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者群体素养,完善阳光高考工程等。

  五是保障策略,考试立法。在高考趋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自主招生的背景下,“依法治考与依法治招”既是构建法治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确保招考公平竞争的必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基本以“文件”、“暂行规定”等作为规范各方行为的正式规则,存在滞后、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等问题。因此,上升到法的层面,制定国家(教育)考试法对考试招生的各环节加强管理,明确高校、考试机构及考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仅是有效防止大规模考试舞弊,保证招生录取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也是真正维护广大考生利益,适应高考制度质性转型的基本保障条件。

  总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改革子项目之间彼此关联、互相约束,它需要国家宏观统筹——做好制度顶层设计与利益协调,中观策划——做好制度论证与目标监控,微观试点——做好改革试验与经验积累。最后由点及面,渐进推广。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