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孙佳山
1980年6月出生的孙影,和所有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一样,都有着在大城市绽放青春的人生理想。2005年大学毕业的她,很快就在深圳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2006年8月,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却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当时从事财务工作的孙影,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深圳的“募师支教”活动招募志愿者远赴山区支教的消息,经过认真思考后她向公司提交了辞职信,随即远赴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大水乡鞍山小学开始了时至今日的漫长的支教生涯。
支教,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被社会各界关注,一大批各界青年都投身其中。这些支教活动在为改变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稀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相应的问题,大部分支教模式都很短暂,基本上都只是一个学期或一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很多高校将支教作为保研资格的必要条件之后,有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将支教当成自身神圣的使命。尤其是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在这样的背景下,支教、村官等学习、工作机会成为了年轻人,走向北上广、走进体制内的便捷途径,年复一年,大量高校毕业生、年轻人,在东西部的城乡间不断流动。然而,孙影,不仅没有像大多数支教教师或村官那样“来去匆匆”,还开创了支教工作的崭新模式,将支教工作真正变成了为之奉献青春的人生事业。
2007年1月,在首次支教结束后,同行的10多名志愿者都离开了贵州,只有孙影选择留下,报名参加了下一批支教活动,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一晃已经到了第八个年头。她先后辗转大方羊场等多所学校,不仅教学工作出色,还表现出了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2007年10月,孙影被大水乡政府任命为鞍山小学副校长。在支教期间,孙影在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为改善贫困学生生活和改造危旧校舍多方奔走,并主持“希望小学”建设等慈善项目的运作和管理,从一名普通志愿者成功成长为一名具备专业素养的慈善项目管理者和社会爱心资源的整合者。据不完全统计,她累计参与募集善款400多万元,包括在贵州捐建和筹建希望小学9所,为400多名贫困生联络到了爱心资助,为贫困师生募捐到了1个“红十字书库”,争取到了100个“幸福书屋”的建设计划,为贵州、江西等地募得了3000余张“爱心小书桌”,为贵州大方县近5000名学生订制了新校服;她还为素不相识的白血病人募捐45万元救命款,为当地旱灾地区募捐了510吨及时水。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耕耘,孙影的事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80后最美志愿者”“最美女孩”“最美女教师”“最美‘女包工头’”等一系列荣誉和赞许开始落到她身上。2010年10月,深圳报业集团在孙影停薪留职期满后,决定续聘孙影,并为她办理了迁户、社保等事项,然而孙影却并没有能被留在一线城市、留在体制内工作的机会所左右,继续投身她已经作为人生事业的支教工作。
近两年来,“80后”精神文化的“暮气沉沉”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从怀旧到叹老,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甚至出现了精神“早衰”的现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年轻人不再具备国家快速发展时期的广阔机会。与其说从“高房价、高物价、低就业、老龄化”等过于宏观、长周期的经济、社会因素分析“80后”,不如真正剖析“80后”的情感、精神世界中的误区。同为“80后”的孙影,就为所有“80后”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样本。青春是不是只能绽放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青春是不是只能绽放在大机关、大企业?青春的绽放是不是只能用房子、车子来衡量?孙影和她的支教事业,为所有“80后”做出了最为响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