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最大创新是开拓了“中国之路”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中国最大的创新就是开拓了“中国之路”。
所谓“中国之路”,就是邓小平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照搬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反对教条主义,也不盲目照搬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创造出了大国迅速崛起的世界奇迹,也走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富强的“人间正道”。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之路”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国企改革重在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在《文汇报》撰文指出,关键性问题是要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提升到国有资本体制改革的高度,着重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国有资本的特殊性决定了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实际做法。可以从四方面来论述:
第一,重在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今后,改革国有企业体制的着重点不在于如何调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权限,而在于把它的权限规定为只管国有资本的配置,而不再管国有企业的运作。
第二,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假定通过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国有资本配置体制由国资委直接管理,那么国有企业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它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可以调动起来。
第三,国有企业应致力于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既然成为市场经营主体,就应当健全企业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制度。
第四,伴随国有企业市场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国有企业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国有企业的另一个弊病和问题——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弱——也将发生变化。
提升国民素质与转变思维方式
孙抱弘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提出,提高国民素质要从确立现代理念、改变思维方式和提升公共素质方面入手。
从现代社会的视角来分析,许多在传统社会属于个人修养的行为举止,已经从传统社会成员尚可选择的个人修养成为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的公共素质。从更深的层次上说,新理念的产生,新素质的建构,离不开人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或者说思维方式的改变决定着当代国人新理念的生成与传统素质的现代转型。
思维方式的适时转变,事关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我们要确立公共生活的理念,构建“共生共荣”的现代和谐社会,一个基础性的前提就是转变“极端年代”所形成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走出自陷两难的困境;确立多元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定式的突破,将使我们看到公共生活、共生文化、交往理性与国民社会伦理教育的协调互动,将有效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与国人素质的提升;更进一步说,思维方式改变是确立新的理念与生成现代素质的基础,而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是互动的,所以当代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也应从转变思维方式开始。
社会保障面临的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日益扩张的社会风险、制度风险与信用风险。这种风险最终会损害到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
化解社会风险,需要整合制度与优化制度,以提升制度的公平性。这其中的关键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广受诟病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双轨并存送进历史;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让城乡居民在同一种医保制度下享受平等的医疗保障权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优化制度结构与福利资源配置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不平等。
(井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