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开放科学数据 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科学数据共享之路
//www.workercn.cn2014-04-25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定、评、补”机制,护航中国科学数据共享

  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基础性工作,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必须有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这是平台主管部门、承建单位和科技界的一致共识。为此,2011年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向全社会发布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和“运行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形成了国家科技平台“定(平台认定)、评(绩效评价)、补(奖励补助)”的长效机制。

  依据“定、评、补”机制,2011年11月,首批23家国家科技平台通过认定,正式进入运行服务阶段,包括科学数据共享领域的6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和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2013年11月,财政部、科技部又联合下发了《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正式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列入共享服务后补助财政资助方式,规定: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经科技部、财政部绩效考核通过后,给予分类分档定额经费补助,主要用于平台的运行服务,标志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定、评、补”制度的完善,为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平台中心主任戴国强表示:“科技部、财政部制定并实施科技平台绩效考核和共享服务后补助机制以来,按照‘以用为主,重在服务’的要求,各国家科技平台大力开展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作,服务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平台中心运行监督处袁伟处长认为:“‘定、评、补’制度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各国家科技平台的积极性,推动了平台自身的建设,极大促进了平台运行服务水平的提升”。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十年见证与实践

  作为科学数据共享的首批试点和国家首批认定的23个科技条件平台之一,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十年来,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通过自己的实践,伴随、见证着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成长,推动、引领着我国研究型科学数据的共享。

  “与行业部门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不同,我们专注于研究型科学数据的共享,即分散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学家手中的各类科学研究活动产生的数据,致力于为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创新研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负责人孙九林院士表示,“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创新研究不仅需要长时空序列单一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数据的支持,更需要集成性综合数据产品的支持”。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型数据对比于行业部门的科学数据,具有涉及学科多、分散性大、来源广泛、类型多样、标准程度低、时空特征明显等特点,因此,它的共享尤其复杂和困难。为此,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组织国内外40多家单位400多名科技工作者,按照试点探索(2003—2005年)、全面建设(2006—2008年)、运行服务(2009年—)三大阶段,系统开展了研究型分散科学数据共享的研究,建成了可业务化运行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长期坚守、持续提供无偿的数据共享服务。十年发展,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启示:

  探索形成分散的研究型科学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汇交。研究型科学数据共享缺乏类似于行业领域数据共享的部门政策法令,因此,首先要解决共享机制问题。十年来,该平台倡导“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联盟”理念,探索形成了面向数据单位“共建、共享”,面向用户单位“先服务、后集成”的分散科学数据共享的机制,建立了“资金引导、规范整合,服务带动、吸引数据,技术互连、数据互通,联盟合作、分享数据”四种类型十种模式的实施措施。提出了分阶段、分类型的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汇交体系,支撑“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的率先开展,为我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数据汇交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截止到2013年底,所有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都参与了数据汇交工作,汇交数据集3500多个,数据量达到3个TB,并积极对外开放这些数据。

  构建共享管理与标准体系,支撑不同学科和类型的地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集成和服务。系统研究和设计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管理与标准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包括:联盟章程、共享条例、管理办法、绩效考核细则等,技术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分类、描述、集成、建库、分发、服务和质量控制等。编制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编码”“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核心元数据标准”等23项管理与标准规范,形成了多项国家标准。

  发展异构数据集成方法,开展数据整合与交换,建设全国和典型区域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针对多源、多尺度、异构地学数据资源集成问题,发展了高精度的定位观测和统计数据空间化及误差评价方法、数据同化方法和模型动态集成方法。通过“抢救性整理、规范化整编、挖掘再加工”等方式,建成了以陆地表层系统数据为核心,涉及地球系统5大圈层18个学科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和极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南山地、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等典型区域专题数据库。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学科面最广的研究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

  攻克分布式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数据共享软件系统。研究解决了多标准元数据统一存储管理、优化检索,多源地学数据统一访问,数据共享质量评价与控制等系列分布式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全服务化的可跨平台部署、二次开发和个性化定制的分布式科学数据共享软件,为数据共享系统的快速构建奠定了软件基础。软件系统除在自身平台中应用外,还推广应用到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临床医学中心、国家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陕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宁波市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平台、973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数据共享系统等。

  构建一站式数据共享服务网络平台,完善和创新服务体系,提供持续的数据服务。建成了由1个总中心、6个学科分中心(全球变化模拟、湖泊—流域、冰川冻土、地球物理、空间科学和天文科学)和9个区域分中心(极地、青藏高原、新疆与中亚、黄土高原、西南山地、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和南海及邻近海区)构成的物理上分布、逻辑上统一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络平台。建立了基于网络在线数据共享服务和离线专业队伍服务共同构成的,以数据内容服务为主,技术服务、软件服务和咨询服务等相结合的数据共享服务体系。领导创建了东北亚合作研究网络,与国际科联世界数据系统、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地空间信息共享网、美国全球变化主目录,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管理中心等建立了“国际—国家—部门”3个层次的国际数据交换网络。为国内外各类用户提供了持续、无偿的数据共享服务。

  到2013年底,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为8万多名专业用户,170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30多项重大建设工程、30多项重大民生工程等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服务,支撑发表论文和硕博士学位论文2000多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的第三方评价: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在全国84个可评测的科学数据共享网站中综合排名第1。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工作也得到主管部门和科技界的高度肯定:2011年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入选参加“‘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并获201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结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作为公共服务重要载体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重要抓手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紧迫的形势。只有全社会都理解、支持科技资源共享,每个产生科学数据、使用科学数据的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完全开放的数据共享,让科学数据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实现科技界多年科技资源共享的梦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