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一代
//www.workercn.cn2014-05-19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发挥课堂的德育功能,决不能把所有的课程都变成德育课,而是要真正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重视各学科特有价值的自然传播,真正让德育走进知识,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陆士桢

  日前,教育部发布文件,对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执行意见。围绕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件就教育内容的把握、方法的创新,以及落实的保障,都提出了明确的思想和具体的部署,这对于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改革决定精神,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对于提高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从党和国家发展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布局的角度认识在儿童与青少年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要求来看,还是从解决现实中国社会的众多问题来看,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社会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也是凝聚社会民众力量,攻坚克难,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关键。从国家发展和党的战略部署视角,在儿童与青少年中培养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其次,要从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一代人健康发展的角度理解在儿童与青少年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涵。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诠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观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观。这不仅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目标,而且是人的自身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道德准则。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决定中,明确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提出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三个重要方面。并根据目前教育实际,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和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是在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和践行的具体内容要求,也是我们落实教育部文件必须牢牢把握的环节。

  再其次,要从目前中小学德育的实际现状的角度,不断思考、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落实。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病,如目标高深、抽象,脱离社会和孩子的现实生活;习惯于传递、灌输,脱离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标准单一、生硬,脱离现代社会个体的多元化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孩子对德育的喜爱和接受程度,而且造成了“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爱国主义”的德育怪圈,为本是倡导社会正能量的德育带来了负面的社会形象。文件从课程、实践、文化、管理四方面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中小学指明了思路。对此,我们应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以更广博的视野去谋划、去创造。例如,发挥课堂的德育功能,决不能把所有的课程都变成德育课,而是要真正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重视各学科特有价值的自然传播,真正让德育走进知识,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再如拓展视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身边,处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好载体;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处处是教育的好渠道。乡土文化、特色文化、非遗项目、工农阵地、特别人物等,都是可以长期使用的教育载体;而小社团、小考察、社会服务、社会观察参与、社会事件解读、新媒体运用,等等,都是将孩子与形式生活、与社会正能量连接起来的好形式。

  我们常说的大德育观,大就大在对于中央精神全面准确的学习理解,在于对社会现实的准确研究和把握,在于对少年儿童时代特点和发展特征的深度研读。(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