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为助力孩子升学考试,前段时间亲自上阵为其大补奥数,重点强化找出已知条件与未知数量关系的能力,旨在两者间构建起等式。否则,题目很难解出。
其实,等式意识,既为数学精要,更是人类社会亘古信念。
首先,等式说(等式律)源自物质不灭抑或能量守恒,在可感知的经验世界中流淌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类似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说,即锦云绮霞,沧海桑田,万变中定有不变之物、万化中必循守恒之律。物质永恒不灭,事物普遍联系,因果相联,祸福相依,既非无中生有,亦难有中化无,一物总存相等之物。
其次,虽然在非感知的特定场域和微观世界里,时空的可变性和能量的非守恒性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杨振宁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所证实,使得变与不变、守恒与否,都有了特定的语境,但这既无碍于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对等式理念的笃信,也无悖于先哲对自然科学基础问题的思索论断。
毋庸置疑,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然科学是探求未知领域无穷奥秘的开路先锋,而人文科学则为其提供了方向性的思维力量。18世纪德国哲学大师康德,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在,以独特的慧眼审视着人类的科学、道德和感知的精神世界,所著《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等一系列经典名著为世人所惊叹。这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基础最后就指向了人自身,自然科学也最终被归结为人学(人本学),所探究的对象物的最后边界就是人类现实的物质和精神诸条件给定的能力边界,这是人类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第一大等式,此乃康德终身的学术探求和最后结论。
等式意念和人学基石不仅是自然科学阔步前行的两大巨轮,更是推动人类社会诸变量长期均衡协调发展的两大巨擎。事实上,人类具有无穷的探知欲望和贪婪的进化残留,但符合理性的行为选择只能建立在给定的认知能力和现实条件上;反之,任何超越约束条件的意向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所求的未知变量既难保有解,更难保正确。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层面的等式意识主要体现在给定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条件下构建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伦理学家——美国的罗尔斯将正义的社会结构界定为“用来(公平地)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正义的制度必须首先体现公平,公平的正义的制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平等,使社会所有的基本价值,包括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尊严和禀赋等平等分配,向所有人开放,“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不能让贫穷代代相传”。
个人的等式意识,首先体现在“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社会一员,有公平的正义感和向善的潜能,这是有权获得平等对待和人类社会参与奖的充分条件;同时,个人禀赋(应看作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占优者该为非占优者谋利,这是人类社会处理其成员起点不公平的道德责任。其次,个人价值指向应等于社会价值指向,这是最大的约束条件。再次,个人所求应等于现实条件加劳动付出,趋近社会均值最优,收大于支或支大于收,则既非常态亦非稳态,都含一定风险。
等式代表平衡稳定,这是保证社会个人长期均衡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