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我国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趋势分析
//www.workercn.cn2014-06-23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高校治理结构改革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但并没有取得重大实质性的进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高校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领会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理念,在宏观上把握未来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目标和走势。

  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初步把握未来高校治理结构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按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使命要求界定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遵循“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的管理原则,按照学术性、市场性、组织性的要求及分门别类的原则确立现代大学的治理结构,创建符合大学特点的自主办学和自我约束相结合,有助于学术创新、民主管理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制度机制。据此,确立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第一,共融化:转变观念,提倡全面长效质量管理;第二,简约化:抓住关键,实现有限目标;第三,校本化:推进主体下沉,激发高校创特色;第四,国际化:立足国情、兼顾现状与适度超前。

  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目标和走势。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应是现代大学发展目标与功能的体现与实现。其改革目标有二:一是按精简效能原则进行的管理组织主体改革;二是以实现主体改革目标为目标,以学术管理为特征的配套改革。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基本路向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从管理到治理的改革理念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在很多方面都强调“治理”。高等教育应将这一优秀的理念充分吸收到改革进程中来。首先,吸收治理从控制到民主协商的功能转移理念,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主要是建构能够应对冲突和多元利益需要的决策权结构。一旦民主协商成为最基本的运转模式,高校的前途、命运、风格等重大问题将不再是少数几个“脑袋”研究的问题,而转化为全体成员共同关心、思考的公共事务。其次,吸收治理从单一主管部门到多中心共同治理的主体转移理念,与高校权力利益相关的一切主体都有自己表达主张的平台,政府则从“管理第一人”转换成“协调第一人”。再次,吸收治理从垄断到合理者拥有的权力转移的理念。管理的权力本质意味着垄断,而治理则倾向于把权力转移给拥有最合理主张的主体,这样,决策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

  二是“质量+效率”的复合式改革目标。只要是涉及组织改革,都会把目标锁定在效率之上,但高校与企业、政府的性质不一样,作为社会性的学术组织,质量的分量要比效率重得多,在许多情况下为了质量甚至必须牺牲效率,比如高层次人才没有长时间的培养就不行,科研成果更不能光看产出效率等等。从国外优秀大学的发展历史看,追求效率的大学也许算得上是现代大学,追求质量的大学则可称之为精英大学,而追求“质量+效率”的大学才是具有超越气质的现代精英大学。

  三是权力结构改革是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核心。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治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权力结构的失衡。从未来学术权力的重归趋势来看,高校理想的权力结构应呈“品”字状分布,即学术权力置于顶端,行政权力与政治权力构成底部支撑。而建构更加完善的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机制,以实现制度保障下的多元主体有效对话、合作和相互监督则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规范各项法定权力的行使、运行及其相互关系,健全高校内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便成为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核心。

  四是“法制化”的体制改革进程。法制建设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软肋”,更是高校一系列改革中最大的弱项。因此,高等教育领域亟盼具有能规范各级职能部门管理的法典出台,这样,呼吁多年的高校自主权才有可能真正回归高校,并在法律框架内实现责权统一,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也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