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学历与资格,“双证制”如何优化
贺继明//www.workercn.cn2014-07-01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双证制”引发现实问题

  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大力推行并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教育模式。但是在近年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事实证明,在“双证制”的运行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首先,许多高职院校盲目地追求“双证制”,导致职业教育中的“两张皮”的现象,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不能有效统一,处于分离的状态。其次,在大多学生中出现了“考证热”,由于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过分强调,导致了许多在校学生花费大量金钱在职业证书的考取上,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证书并未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表现出对职业教育的怀疑。

  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基于学历教育,又必须超越学历教育,建成学制灵活的,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互认衔接的,具有开放性与终身性的现代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如何共存?如何能够有效衔接、融通?如何实现“双证书”真正意义上的转换?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课证一体化”突破

  所谓“课证一体化”模式,就是将高职教育放置于终生教育的视角中,是以学历教育阶段的“一体化”和回炉继续教育阶段的“一体化”为实施路线的高职教育新机制,是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一体化”真正实现高职学历教育“课证融通”的“单证”模式。

  “课证一体化”理论试图打破现有的“双证制”模式,在高职教育阶段实现“双证”到“单证”的回归。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的一种退后,它的实质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本质回归,是“大职业教育”观的一种体现——高职教育学历证书应该包括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还包括了一个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素质能力,这是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单证制”得以实现的前提。

  在该理论建构的体系下,高职教育将实现行业需求与课程标准的一体化;文凭教育与回炉教育的一体化,专业课程辅导与职业成长培育一体化,体现出高职教育终身化的“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学习、工学交替、终身造就”的特点。

  学历证书要提高职场含金量

  “课证一体化”理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双证书”转换和衔接,不是两种证书的简单互认,而是两种证书在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特征等方面的互通与融合,是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但目前的转换往往是高职院校自发的,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低层次转换,转换方式只是简单地把学历证书作为一个对象,而对如何改革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缺乏考虑。这种转换缺少对如何增加课程的职业有效性的研究,缺乏提升学历教育证书职场含金量的考量,更加缺少对社会上拥有学历证书的职场人进行“进阶培训”的需求分析。

  然而,从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看,真正的“双证书”到“单证书”的转换应当是自上而下的,即必须首先设置一种科学的、合理的、适应性强的且便于操作的“双证书”转换运行机制;然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和终身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规范,制定相应的转换方式和措施,保证转换的灵活性;最后,融入实践进行具体的操作,并通过实践进行改革与修正。

  借鉴基础上立足本国探索

  不同国家的国情决定了教育体制的差异,结合中国实情,部分学者也对国外先进经验转化为“中国行动”的方案展开了理论探讨。有学者从借鉴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经验出发,提出了从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及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实施中的作用等方面来实现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更有学者提出,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学历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方式。而在国家立法的制度保障下,发达国家基本都建立了较为统一、规范和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而保证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有机结合,并构建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立交桥。

  目前,我国的双证书教育是在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不健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尚未衔接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深入探究如何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打通“课证融通”的瓶颈,最终实现“课证一体化”模式下的“单证制”。

  (作者系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