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传媒渠道数量与种类增多,消费者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媒介中获取信息,新兴媒体将社会带入了一个泛媒体时代。传播的主体空前泛化,以往没有机会参与媒体专业报道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新兴的网络、手机等媒体传播新闻,传播关系发生了变化,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和身份难以辨别。在泛媒体时代,社会公众可以获取、发布、传播新闻信息,似乎新闻教育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闻信息芜杂、良莠不齐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新闻人的作用更加重要,新闻教育更应突出专业新闻人的特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其他专业学生不可替代的知识、素质、能力、精神。那么,专业的新闻教育该何去何从?
追求独立的专业地位。经过多年的“有学”与“无学”的论争,近年来,新闻学的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但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建设亟待提高。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存在“拿来主义”倾向,新闻学科的地位要想得到提升,就必须摆脱对其他学科的依附,必须形成新闻学科的独特性与理论性。基础理论是一门学科能够独立存在的基石,要想巩固新闻学独立的专业地位,必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传播的现状、发展和规律,大力加强新闻学的理论和体系建设,同时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新闻学理论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或试验性的探讨,否则谈不上创新和发展。专业新闻教育要追求独立的专业地位,新闻学科的理论性需要提升,新闻学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个职业神圣的尊严感和价值感。
以新闻传媒发展变化为导向。相对来说,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扎实和深入,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新闻与传播的结构、形式,这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面对当今新闻传媒发生的巨大变化,专业新闻教育已经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结构、理念、目标、方式方法等做出相应调整,但培养的新闻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现阶段媒体的需求。这就要求专业新闻教育时刻关注传媒的发展,不能长久停留在追逐“前沿”上,而是要有前瞻性。因为人才培养需要一个周期,而传媒业的更新变化非常快,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对未来传媒的发展有前瞻性的认识,从中观、宏观角度把握传媒现状和发展特征,关注媒体融合的趋势,提供相应的理论研究与业务研究,然后准确定位培养理念、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能适应传媒发展的人才。
树立大新闻的教育理念。新闻专业教育往往重实践而轻理论,重技能而轻文化,新闻学毕业生常被评价为“上手快,后劲不足”,这说明新闻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知识积累不够。新闻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新闻从业者要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体系。专业新闻教育树立大新闻理念,除了新闻学课程外,还要学习人文、社科、社会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类课程。这样,毕业生不仅能得到充分的专业培养,掌握新闻报道的技能和方法,还具有厚实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学科基础,从而具备其他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综合素质。现阶段是媒体融合的时代,新闻学生应具有跨媒体工作的能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媒还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新闻工作者有了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加强认知和思维的训练。写作的第一要诀不是文字,而是清晰的思维。泛媒体时代,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的新闻报道要注重深度报道,要突出思想的深刻性。所以要想别出心裁,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作品,就要有深邃的思想,有对世界的深刻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专业新闻教育应该在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加强认知和思维的训练,使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具备其他专业学生不可替代的新闻敏感性和独特的新闻视角。通过思维训练,提高对新闻传播的微观与宏观的把握、正确处理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能力及深入挖掘新闻意义、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从业者要有正确的判断力,有一种专业的批判精神,专业新闻教育的重心应从技能训练转变为认知和思维训练,培养专家型媒体从业人员,培养社会观察家和发言人。
更加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培养。泛媒体时代,普通社会民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一方面为传媒注入了新的生机,另一方面,由于传播者缺乏基本的新闻理论和传媒素养,可能会导致信息芜杂,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职业道德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职业道德作为新闻专业的自身调控系统,使新闻行业内部行为运行有序。新闻职业道德分为新闻从业者内心所认同的内在职业道德,还有新闻专业机构等部门对新闻从业者的外在要求,两者要想发挥效用,必须得共同作用于新闻从业者的心理层次之上。所以,专业新闻教育不应只重视技术层面,更应重视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精神、新闻职业理想的教育,教育学生担当起新闻传播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循客观性报道原则,保证专业新闻报道队伍的政治性、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