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来,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总体上已经趋于开放进取、理性成熟、多元包容。但是不可回避的是也有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增大,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心态。虽然高校是座象牙塔,但是在信息社会化、文化多元化、传播平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思潮、社会问题、社会热点、社会矛盾一样都会向高校集散和传导。大学生作为社会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和社会的发展走向,他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心态,就决定了他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针对大学生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特点,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中,引导和培育他们形成正确的、共享的、科学的社会心态,这在当下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大国心态。今天的中国正大踏步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随着中国的崛起,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复杂化。如果说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国需要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交影响力等实力的全方位提升,那么在向大国进化的过程中,中国既需要爱国情怀的激励,又需要大国心态的培育,尤其是对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大学生们更要引导和培育。良好的大国心态是超越自卑与自傲,在正确认识自我、从容面对世界的基础上所养成的谦虚的自信。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们,要立足于客观现实,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于变动的国际国内形势,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学会冷静、客观、平和、宽容、自信、科学地爱国,进而拥有一个“大国心态”,这不仅是中国伴随着经济腾飞所必须做出的积极的调整,也是中国大学生与世界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自然方式。
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大学入学率有了极大提高,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将有机会上大学,也意味着高等教育退去了“精英教育”的光环,与此同时必然带来大学生“含金量”的降低。再加之,高等教育“投资成本”的加大与就业难问题的逐步凸显,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当前社会变革、思潮纷杂、热点频发等时代背景下,产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就业焦虑”等,从而丧失了基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产生消极悲观的心态。思想政治工作者们要调整大学生的负向心态,指导和引导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从来都是伴着适度的困惑与焦虑,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种必然,对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必然;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是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育,使大学生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心态。
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网络心态。网络日益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平台和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对于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喜欢标新立异的青年大学生来讲,手机、电脑、微信等已经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他们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利用互联网关注社会热点,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网络的力量逐渐从虚拟走向了现实。大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生力军,他们在网上有没有“猎奇”、“从众心理”?他们会不会常常以玩世不恭、调侃、嘲讽等形式表达态度?他们会不会在网上发泄、宣泄?我想这些都有可能会发生。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们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们,使之在网络围观中避免不经思考的、跟风式的跟帖,避免不顾后果的、极端的言论,避免不负责任的、较为情绪化的宣泄。培育大学生学会在鱼目混杂的网络信息中有理性的思考、独立的判断,学会在嘈杂的网络声音下有冷静的观察、务实的分析,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强化一定的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进而形成理性的、平和的网络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