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直以来,城乡二元教育制度以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模式规划教育发展,导致城乡教育陷入两极发展的“怪圈”,农村的教育资源越来越短缺,农村的教育越来越边缘化。要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仅从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这个视角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全面改革的角度去考察,以全新的区域教育改革思维去设计教育发展规划。
2009年,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确立教育共同体区域综合改革思路,针对教育生源、师资、教育配置、地域范围等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重组,通过区域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联姻,形成各具优势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联盟板块,以组团式、板块式、园区式等教育模式协同推进,形成城乡学校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在提升城区教育品牌的内在属性和特质的同时带动农村学校,实现城乡学校共生、共长、共发展。目前,椒江区共同体学校下属农村校区共69所,覆盖全区8个街道(镇),覆盖面达89%,共同体学校内部教师互助交流参与率100%,形成了城乡教师一体化新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 盘活均衡发展资源
教育均衡的重点是资源配置,难点是人事制度改革,关键是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椒江区从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强化硬件保障、夯实人才基础、创新管理体系等要素入手,实施共同体学校“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五大工程,通过“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品牌”五大共享,高起点谋划、高层次推进农村校区建设。
椒江区在盘活区域师资经费、教育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对共同体学校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实行校际重组,通过三种模式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打造各具优势的城乡教育板块。
一是构建园区式教育体系,即“名校+新校”。由名校接管园区内的新校区,成立教育发展共同体,统一行政管理,形成“协调、自主”的管理网络,实现文化早输入、管理早输入,确保新校区建设高起点、高质量。
二是构建板块式教育体系,即“名校+中心校+完小”。“板块式”使中心校及所属的完小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子系统集合功能。特别是教师在共同体内合理流动,从教师的个体人转变成系统人,拓宽了教师的成长空间。
三是构建组团式教育体系,即“城区中学+农村中学”。“组团式”主要针对农村中学教学辅助设施及师资配备上的差异,一方面在共同体内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互补,另一方面农村中学缺编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城区教师“走校走教”的方式来弥补,多余的学科教师到城区“跟班跟教”,从而达到城乡教师优化组合。
定编不定岗 激活人事调配新机制
以教育共同体形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夯实区域教育均衡的人才基础,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共同体实行总校长负责制,分校长由副总校长兼任,同时以总校为单位统一核定编制。其中明确校区编制数,分校区进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定编不定岗,人员聘任由共同体(总校)统一管理,构建选派循环体系,实现城区学校(总校)与农村学校(校区)教师的双向流动。
椒江有十多个街道、镇中心校,每个中心校下属若干村完小,中心校发展战略打破了以往中心校教师和农村完小教师的身份差别,从教师身份管理转向了岗位管理。这使得教师走出原来的身份差别阴影,融入到整个街道教师群体中,自觉调整了专业成长目标和预期。
岗位管理在街道内统一调配师资,根据需要设岗,有效整合了街道内教师资源。实行岗位管理后,音、体、美专任教师可以走校任教,同时兼任各完小的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从而最优化利用教师资源。
学生自主发展 扩大教育资源“再生性”
城区学校在多媒体、微格教室、图书室等资源上有比较优势,农村学校的实践基地、开心农场、植物种植园等资源比较丰富,如果仅局限于校内学生使用,活动面相对狭窄,同时会产生校内“过剩性资源”,当共同体学校资源整合在一起,城乡校区师生无障碍流动时,教育资源的“再生性”就会不断扩大。
椒江区推出的“中队手拉手”活动,让城乡同年级段学生同学习、同生活,拓宽了学生交往的空间,使学生不仅共享教育资源,而且在体验过程中培养了自主能力。尤其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城区学校成功输出学生自治委员会的管理经验,在农村学校组建学生自治委员会,从分班竞选、年级段竞选,一直到学校竞选,然后进入委员会的学生任职演讲。学生自治委员会成员的竞选过程,彰显了学校民主管理的魅力,培养了学生自治的精神,为塑造具有责任感的良好公民奠定了基础。
教育共同体突破了教育二元结构制度性瓶颈,重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学校发展由“单干”走向“抱团”,学校管理视角从“单元”触及到“多元”,教师校本教研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催生了新的学习智慧,在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上都找到了新的路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