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些年,日本时常因为捕鲸遭国际社会谴责。最近,日本再度启动捕鲸计划,计划捕鲸超过1000头,包括最多50头濒临灭绝的座头鲸。
这是1963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行动,遭遇国际社会的谴责、绿色和平的抗议和阻止,也是上演了多年的剧本。
1986年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禁止商业捕鲸,日本一直我行我素,这背后不仅仅是每年近3000吨鲸肉和10万个捕鲸带来的就业岗位,更多是文化因素,甚至和日本人的“一根筋”有关。
捕鲸始于17世纪,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捕鲸业自然也成了“文化”。日本捕鲸协会称,“捕鲸是日本历史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禁止商业捕鲸的做法正在掠夺日本文化和传统中的重要部分”,日本大地鲸鱼博物馆的人曾对美国记者说,捕鲸不是一项职业,而是骄傲,是历史。
既然是骄傲,那就不是耻辱。
和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人属于耻感文化。罪感文化的特征是内心有着自省力量,而耻感文化特征是靠集体外部的约束力,靠集体的态度来决定的。
这个集体,不是指世界,而是指日本。耻辱还是骄傲的标准,是按照日本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来划定的。
因此,捕鲸这样的事儿,日本社会已经取得了认同,外力的谴责无法使之改变。
仅仅是耻感文化还不够,日本人还是“一根筋”,他们既缺乏西方式的反省认罪精神,也缺乏中国式的灵活和外界刺激的敏感。因此要做一件事就做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一根筋”精神有利有弊。
战争年代,日本的战士一根筋,拼死也要打,打不过就剖腹;和平年代,日本的工人可以在一间工厂做一件事,做一辈子。
和日本人谈生意,你会被他们的“一根筋”缠得无可奈何,中国人常见的通融策略在美国、欧洲都可能凑合,但到了日本人那里却很难。
“一根筋”的优点,在于注重细节,诚实可靠,不忽悠;“一根筋”的缺点,在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重自己的规则不注重外界的看法。
日本人对待捕鲸的态度,就体现了注重自己的规则却不注重外界看法的特点。体现这一态度的还有很多事。
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就是“一根筋”,他觉得承诺了选民就要履约,他觉得死去的人就是“英灵”,应当纪念,即便他是甲级战犯也要拜。日本官方也屡屡据此进行解释。问题在于,日本政客只注重自身的政绩和文化,却不顾其他国家人民的感受。
这,就是日式“一根筋”的症结所在。患有这个病症的人,无法换位思考,无法将心比心,无法遵从国际规则,也无法从宏观角度全面分析问题。
我们可以称这种“一根筋”为文化固执。文化固执是狭隘的,甚至是偏执的,和日本的岛国属性息息相关。固执到极端,就会走向孤立主义,进而走向危险的边缘。
这种“一根筋”,有时候体现的是自我优越感,有时候体现的是不自信。
比如说,中日交流时,中国专家、学者经常爱说中日两国怎么样、怎么样,会考虑双方的感受,而我发现,日本专家学者更倾向于表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站在中日关系的角度看问题。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钓鱼岛问题。两国的军舰、飞机早已在钓鱼岛海域近距离接触了,可日本竟然不承认中日钓鱼岛有争端,固执和自欺欺人的程度,委实难以理喻。这体现的是日式“一根筋”以及背后的优越感。
面对美国时,日式“一根筋”就表现得唯唯诺诺,不直接拒绝美国的要求,也不轻易答应,甚至说了“哈伊”(是)也不是答应。结果美国人没办法,直接发布命令,行得行,不行也得行。
在捕鲸问题上,日本也是这态度。西方反对捕鲸,日本人认为是双重标准:凭什么允许挪威、加拿大捕鲸,就不允许日本人捕鲸?而中国人批判日本人捕鲸时,日本人更是反应激烈,他们觉得,中国人本身并不反对捕鲸,只是跟着西方起哄而已。
这似乎也有些道理。其实,中国人缺了日本人的“一根筋”精神。
(作者为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