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军事改革与期望值管理
张西成//www.workercn.cn2014-03-13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西方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期望值管理概念,即应当首先预测并确定你心目中想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然后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社会预期,力求经济政策效果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

  期望值有什么用?与其类似的是一个心理时钟定律:一个国家若能将其战略发展心理预期时钟向前调整至×年,并将其有效传达给人民大众,那么这个国家的社会动力就能翻新×年。也就是说,合理的期望值有多远、多高,人民群众的动力和潜力就能挖掘至多大。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中央军委为国防和军队改革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蓝图。而要让期望值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一位专家说:“科技设定了经济发展可能达到高度的上限,但它实际上能达到多少,则由制度决定。”借用此言,我们也可以说:改革蓝图只是确立了未来发展的远景,但它到底实现到什么程度,则由管理决定。

  那么,改革的期望值管理应该从哪里着力,或者说,应当防止哪些倾向?

  当防改革“速成论”。改革无疑需要只争朝夕的精神,但改革没有速成班,任何期待有奇迹般的时刻和一抓就灵的手段都是不现实的。目前一些人一谈起改革来,往往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种热望的“心”当然不可或缺,但我们更需要冷静的“脑”。应当看到,不管是指挥体制的调整改革,还是管理体制的创新完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需要一个相对的蓄力过程。就如恩格斯所言:“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再高的期待、再好的想法,也只能一层层累积、一步步靠近。一味追求速成,构建起来的只会是空中楼阁。

  当防改革“碎片化”。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过一个著名论断,叫做“合成谬误”,就是说每一个局部看上去都是合理、正确、有效率的,但加在一起却是一个谬误。这一理论带给人们的启示是,改革必须先整体布局,再各个突破。如果改革举措只是分布于各个层级的一个个孤立的“点”,将来能否彼此顺畅连成“线”就值得怀疑,能否形成体系战斗力坚实的“面”也值得深思。从历史经验看,改革并非是谁提出的期望值越大就满足谁的要求,谁的调门高就给谁多分一杯羹,谁的问题突出就去解决谁的问题。如果仅限于此,就容易陷入盲人摸象、就事论事之中,到头来“合成谬误”就不可避免。

  当防改革“应付式”。不能不承认,改革自古以来就有真改与伪改之分。与真改革动真的、来实的相比,伪改革则更多的是慑于外界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把改革当噱头,与上级和公众玩游戏、捉迷藏。有的名字改了,实则换汤不换药;有的做法变了,实则求新不求深;有的机构合了,实则“名亡”而“实存”。这种热热闹闹的背后,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似乎常常有,算得上改革的却不常有;改革只是不停地换马甲打游击,而深层矛盾给部队建设带来的掣肘却一点没有减轻。显然,这种改革姿态与军委的要求、官兵的期盼相去甚远。

  爱默生有一段话,对于当前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富有启迪。他说:“原因与结果、方法与结局、种子与果实都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原因预示了结果,方法注定了结局,种子孕育了果实。”改革的过程与改革的结果紧密相连,过程具有可控性,而结果则具有不可控性。因此,欲使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从管控过程做起。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