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胡德平访日还没结束的时候,就传出日本东京都知事即将访华的消息。这似乎给冰冷的中日关系带来了一丝暖意。
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几杯淡酒或解清愁,但从长远看,还需要战略层面的认知。有几个问题需要回答——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日本?日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中日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定位?中日追求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总之,战略问题很关键。
笔者曾和几位长期在日本工作、了解日本的朋友吃饭,说起中国对日本是什么战略。这几位想了想,都笑了。说,没什么战略吧。这和我的观察大致相同。
中国对日本有欣赏,有仇恨,有合作,有矛盾。但从战略的层面讲,却似乎还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和一以贯之的执行。
没有战略,却有策略。中国对日本的策略有两个重点所在。其一,希望能“拉拢”日本为我所用,不让日本完全听美国的话。其二,经济上借助日本,获取投资、技术,保障就业。
可以说,“拉拢”日本是个遥远的、不切实际的梦。日本内部虽然也有独立自主的思潮,也有美亚并重的论调,但不是主流。美国对日本的掌控力和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让任何离间日美同盟的做法都无异于缘木求鱼,可想而不可得。
在经济领域,中日确实存在互补性。但近年来,中日即便是在经济领域也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中国的GDP超过日本,给了日本以心理打击,2014年以来日本媒体热炒的话题之一,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已是日本的两倍。
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政治对立等诸多原因,日本产业界已经逐渐开始向东南亚转移。经济对中日关系的牵引力在下降,但对彼此而言依旧不可或缺。
策略只能解决问题,无法构建长远未来。中国如何定义日本,如何定义中日关系,应该是中国对日战略的基础。
对于中美关系,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在这个框架下,日本是美国的一枚棋子。但并不是说中国对日本就不应有战略。尽管日本民族主义抬头,但不应把日本看作敌人,可以看作战略竞争对手。中日之间最好不要发生战争,这应该是个常识;但也不要幻想中日关系回到上世纪80年代相互欣赏的那种情况。
中日之间也不应冷战,该来往还是来往,该争执的也要争执。中日经济贸易联系即便不大幅增长,也属于密切关系,割不断。如果要准确定义中日关系,美国人提出的“冷和平”似乎颇为准确。未来10年,中日关系很可能就是一种“冷和平”状态。
鉴于此,中国对日的战略似乎并不复杂。那就是,继续发展,获取更大的相对优势,通过增强硬实力、软实力,让日本“仰视”。这才是解决中日矛盾的根本途径。
从战略的角度看,中国对日战略其实就是搞定美国。搞定老大哥,小兄弟就老实了。
在具体策略上,就是维持“斗而不破”局面,保持适度压力。顺势而为,不刻意强求表面的友好,但遇到缓和的机会也不要放过。
在中国国内,需要启蒙,需要建设人人富足的公民社会。不应该情绪化看日本,也不应该刻意宣传仇恨日本。在中日两国之间,则需要保持高层领导、企业家、文化界人士的密切沟通,以及国民尤其是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唯此,方可从“冷和平”走向真和平。
(作者为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