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国际金融监管有所强化,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过度依赖美元使新兴市场国家面临风险
弗里德里克·埃里克松: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是一场风暴,许多由来已久的经济问题综合到一起导致了这场持续了好几年的风暴。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2001年到2007年间西方许多国家采取了过度扩张性货币政策。大量流动性加速了经济增长,大量热钱留在了房地产市场,这也导致了一些国家的经常账户失衡。资金推动型的资产泡沫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一旦泡沫破裂,伴随着紧缩政策规模的扩大,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尼古拉斯·博斯特: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美国金融监管松懈。经过危机后的修复,美国的金融体系肯定比危机前更为安全。比如在提高银行资本金要求、纠正不负责任的抵押贷款发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应对大银行“大而不能倒”等问题上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长谷川克之: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监管得到强化,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却进一步扩大。风险投机的冲动也随着证券市场的恢复抬头,高息债券(垃圾债券)发行急增。金融危机留下的教训是,适度的金融监管对防止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扩大非常重要,不仅要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也要对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加强监管。
格里高利耶夫: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在俄罗斯,危机产生多是因为能源价格下跌带来的冲击。尽管下跌时间不长,但因救助资本跟进慢,对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值得庆幸的是,因为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型经济模式,失业率并未随危机的到来而飙升。到2009年,政府开始限制资本流动、能源产量,实施休克疗法,基本解决了社会生产生活问题。不过,俄经济始终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消费品主要依靠进口,而自己生产的产品通常要靠国家投资和私人订单来支持。这种情况不利于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也使经济对外部环境依赖过大,一旦贸易对象国出现危机,俄罗斯很难不受波及。
经历金融危机洗礼的欧洲国家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较危机前有所增长,为市场注入了积极动力,但也存在下滑情况,例如英国的工业产值较2007年已经下降了10%,工业发展进入了停滞期。总的来说,欧洲的情况仍不乐观。原因之一是能源价格不稳定。危机前,国际原油的价格持续上涨。2007年,纽约油价仅为80美元左右,到2008年价格暴涨至147美元,涨幅达84%。但全球原油产量并没有随之攀升,反而出现了小幅回落。能源供给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命脉,当原油价格和产量出现失衡,用高价也买不到所需原油时,经济很难维持快速增长,并且需要降低增速以适应能源供给能力。欧洲现阶段的经济复苏也面临着与危机前相同的问题,一旦再次受制于能源供给,将产生二次危机。
潘迪特: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金融危机远未结束。这场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或者说是美元的危机。国际经济交往中主要以美元结算,出口导向型的国家都患上了“美元饥饿”症,过度依赖美元。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的增速却不高,这就使得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都面临很大风险。除非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否则危机会一次又一次上演,而消除对美元的依赖是个长期过程。
中国和巴西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应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金砖国家内部首先应当行动起来,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不再追随美元。中国人民币、印度卢比等都有成为未来国际储备货币的潜力。
短期内不会引发新一轮金融风暴,但是导致世界经济动荡的因素仍然存在
尼古拉斯·博斯特:短期内美国不会有新的危机,因为许多风险已被排除。美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金融风险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违约。许多市政府,甚至州政府,财政亏空严重,退休金计划缺口很大。不过,这种风险存在于特定地区,不是系统性的,所以一些地方政府违约不至于引发全面恐慌。
金融危机难以预测。如果有下一场危机,我想或许会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以土耳其为例,土耳其有大量外债,大部分是欧洲国家持有的,在欧洲经济复苏极为缓慢的情况下,像土耳其这样的国家就有可能出现困难。但不清楚类似土耳其的问题是否会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程度如何。
弗里德里克·埃里克松:未来再次出现能够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风险肯定存在,但是引起2008年这样大规模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在短期内不会兴风作浪。之前的资产泡沫已经不复存在,经常账户失衡也已经减小。尽管在一些债台高筑的国家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这些国家避免债务违约就还是可控的。
格里高利耶夫:金融危机再次爆发的可能几乎没有,因为危机需要导火索。2008年爆发危机的前提是银行过量放贷,但如今的情况是金融机构的贷款量在减少,银行更加谨慎对待借贷问题。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目前世界各国都有各自应对危机的紧急措施,在危机到来第一时间可将火苗扑灭,所以爆发新危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过,导致世界经济动荡的因素仍然存在,中东局势是影响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地政局不稳,冲突频发,但中东国家是能源主要供应国,对于能源需求国来说很难一时间找到替代供应商。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带来了能源领域的新契机,同时各国都在寻找清洁能源以替代传统能源,这些都是积极应对能源危机的有效措施。
潘迪特:现在的国际金融秩序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新兴市场国家在当时都属经济落后国家。但现在情形已与60多年前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仍用旧规则来约束新兴市场国家有点不合时宜,因此应当提高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它们应当成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设计者。
保罗·罗贝尔:未来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规避,以避免金融动荡的发生:一是欧美等国家金融监管存在的一些漏洞给一些机构或者个人留下逐利空间,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不排除人为制造金融动荡的可能性。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除了要制定更严格的监管法规外,还应该提高本国国民的经济收入及就业率,特别是青年的就业率,毕竟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二是经济发展不能只注重增长速度,更应该注重质的增长,短期内过快的经济增长容易引起经济结构失衡,造成产能过剩,不利于整个国家各个产业的平稳协调发展。
长谷川克之:未来世界经济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美国金融政策转换引发的金融市场混乱。量化宽松导致美联储现在的资产负债表是危机前的4倍,这个影响不容忽视。第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和资本流出,风险正在加大。第三,欧洲债务危机再燃。对希腊的追加融资、5月份的欧洲议会选举和银行风险测试等,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第四,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乌克兰局势恶化导致资本开始从俄罗斯流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介入和美欧对俄罗斯的制裁,如一旦出现所谓“新冷战”状态,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将发生动摇。
美国在金融政策转换过程中,必须十分谨慎地考虑其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欧元区的经济政策要更加重视经济增长,日本则要继续推进结构改革。世界经济前景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各个国家在应对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
(本报记者吴成良、刘歌、田泓、林雪丹、吕鹏飞、王海林、王骁波采访整理)
图片说明:
图①:2013年,英国汉普郡受房地产业不断衰退的打击,街头众多商店都处于关门停业的状态。一群艺术家和艺术学校学生在停业商店的卷帘门上绘制花店、面包店、洗衣店、食品店、药店或者宠物商店的场景,令这些关闭的商店看起来像是在营业一样,以此掩盖这条街萧条的景象。
图②: 2014年3月19日,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华盛顿召开上任以来首次新闻发布会。耶伦称,量化宽松项目有可能在今年秋季结束。耶伦讲话期间,美股大跌,标普500指数一度跌破1850点,道琼斯指数跌幅也一度达到200点。
图③: 2014年1月,美国纽约某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美国劳工部之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美国新增就业岗位仅为7.4万,大大低于预期。但失业率下降至6.7%,比上月的7%有较大幅度下降。
图片均来自人民视觉
版式设计: 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