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主席强调,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是能打胜仗的重要保证。不论处在哪个战略方向、从事哪方面工作,都要坚持军事斗争准备龙头地位不动摇。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十分鲜明地阐明了军队工作中心任务。日前,成都军区党委机关组织师以上领导干部进行理论集训,就习主席这一重要观点展开充分讨论,大家深切感到,我国周边和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家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面临现实威胁,军区部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肩负责任十分重大,无论形势如何发展、任务多么艰巨,都必须按打仗标准搞建设抓准备,只有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把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立起来落下去,才能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要求,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话题:战备意识
止戈为武,枕戈待旦,是军人的职责所系。如果不强化战备意识,不加强战备训练,军人拿什么捍卫和平?
刘华荣(云南省军区副政委):“守之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军人生来为战胜,军人的天职就是打仗和止仗。但也有人认为,打仗是国际纷争不得已的选择,现如今,仗一时半会打不起来。军人渴望和平不是坏事,但如果过于盲目乐观,过于天真,就会产生当“和平官”、“和平兵”的麻痹思想,淡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意识。和平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战争往往就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猝然而至。我们要做到“不挑起战争,但绝不害怕战争”,那就要树牢“天天准备打仗”的观念,一旦战争来临,祖国召唤,就能挺身而出,像上膛的子弹,随时击发。人类社会历史,既是一部发展进步史,也是一部战争史。美国学者康威·汉得森做过一个概算,从公元前3600年到现在的5000余年间,全世界大约发生了1.45万场战争,只有292天是和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小战争和军事对抗从未间断过。应该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战争与动荡是常有的,和平与稳定才是稀缺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说:“战争与和平在根本上是两个不能彻底划分阶段的概念。”所以,我们不能沉醉于眼前的和平景象,一定要清醒地看到随时可能逼近我们的战争魔影。
杨宇昌(某步兵旅政委):太平盛世,和平承久,人们很容易存在忘战、厌战心理,一些人消磨了亮剑用兵的意志,产生了世界大同的幻觉,对现实世界缺乏客观认识和把握。事实上,我国的安全正面临着近几十年来未有的挑战,周边局势动荡不安,东海钓鱼岛领土之争,南海诸岛主权危机,以及各种反华分裂势力的破坏干扰,我们渴望的和平阳光总是不时地被蒙上战争的雾霾。习主席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仗才可能不打仗,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作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的保卫者和维护者,我们应该做到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决不能在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博弈较量中当旁观者或成弱势。止戈为武,枕戈待旦,是军人的职责所系。如果不强化战备意识,不加强战备训练,军人拿什么捍卫和平?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和平红利”不会永远分享下去,也不可能乞求得来,要靠强大的实力去争取,而这个强大的实力就是我军的战斗力。今年又逢甲午,那场改变中国和中国人命运的惨败海战留给我们的启示发人深省:一支战备松懈、纪律松弛、训练无素的军队,注定要为明天的战争失败埋单。
话题:安全责任
训练安全是个永远绕不过的坎,如果出了事故,不论是非就处理人,搞“事故定乾坤”,必然要损害战斗力。
马雄(某集团军副军长):有的单位不敢训练,训练标准不高,客观因素不说,主要还是怕出事担责任。战争年代,临阵磨枪也能出战斗力。为什么?因为不训练,上了战场就要命。而今大不同了,有人认为,保安全就是保战斗力。果真如此吗?以汽车驾驶训练为例,出车训练少或标准低,驾驶技术就不会过硬,一到执行重大任务时事故发生率必然高;反之,出车训练多、难度大,安全问题可能多一些,但到执行重大任务时出事就少。可见,消极保安全是算错了账的。有的单位为防安全事故,人为降低训练强度,结果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找齐能出车的驾驶员都有困难,甚至因险情处置经验少而发生事故。这不正说明过度保安全降低战斗力吗?毋庸置疑,安全是战斗力建设的重要因素,但应该知道,过分强调安全的部队总会在训练强度和训练难度上打主意、做手脚。有的单位怕出事故,竟以安全标准代替战斗力标准,称安全工作为“桶底工程”,危不施训、险不练兵,人为降低强度和难度,少训、漏训、偏训。如此保安全,战斗力从哪里来?战斗力标准如何提升?我们提倡科学训练,反对盲目蛮干,但实战化训练就得动枪动炮。只有平时动真的,战时才能有狠的。
刘本成(某红军师政委):训练安全风险可控,但难以预测,部队不敢放开手脚抓训练,主要原因还是没有一套客观、公正、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和考核机制,抓训练的人心里没底,也没有安全感。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实战化训练安全标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兵种、不同阶段等特点,从单兵到单位、从技术到战术、从营区到野外、从初训到演习等,制定具体明确的安全标准和责任划分,一旦发生训练故事,确保有法可依,科学地认定事故性质、区分事故责任,做到该哪一级负责就由哪一级负责,该负什么责就负什么责。诱发安全事故的因素比较多,训练安全是个永远绕不过的坎,如果出了事故,不论是非就处理人,搞“事故定乾坤”,必然要损害战斗力。战斗力生成是要付出代价的,出现一定的伤亡属正常现象,美军平时训练演习的伤亡率比战时还要大。而我们在训练中出了安全故事,就把单位及个人的成绩和安全责任捆在一起算总账,这种片面做法对调动官兵训练积极性是致命的打击。
话题:训练标准
战斗力标准取决于训练标准,要紧贴作战任务、作战对手开展实战化训练,形成真训不作假、真演不作秀、真考不作弊的生态环境。
蒲永能(普洱军分区政委):在实战化条件下开展训练,训练标准越高战斗力就越强。但现实情况是,有些单位受装备、器材、人才等因素制约,实战化训练还在技术层面,没有真正“实”起来。很显然,这种训练标准根本达不到战斗力标准。由于作战对手、作战环境、作战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对战斗力标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开展实战化训练必须搞清未来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与谁打一场什么样的战争。现在,有的单位没有把未来可能面对的强敌研究透,抓实战化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完成训练指标。实战是检验战斗力的唯一标准,在检验战斗力标准时,要坚持把实战标准作为基本尺度。战斗力标准取决于实战要求,要紧贴作战任务、作战对手开展实战化训练,突出对抗性、检验性演练,多搞一些不打招呼的抽考拉动、无预案的实兵对抗、无预演的实弹检验,形成真训不作假、真演不作秀、真考不作弊的生态环境。
刘权(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事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假。战斗力标准是一个实践标准,只有抓住军事训练这个根本,把战斗力标准作为刚性导向、硬性标准、强制措施来落实,才能夯实战斗力生成的基础。训练开虚花,打仗尝苦果;平时花拳绣腿,战时折臂断腿;场上松松垮垮,阵前稀里哗啦。训练弄虚作假,轻则败坏风气,重则误军祸国。当年北洋水师曾以预先安放炸药的伎俩,玩弄舰炮“首发命中”的把戏,到了战时一败涂地。今天我们抓训练演习必须与形式主义彻底决裂。要高悬起训练问责的“达摩克斯之剑”,建立和完善训练责任追究机制,严肃处理训练内容不落实、训练难度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充分发挥战斗力标准的“指挥棒”作用,把每个连队都锻造成战斗队;主动借助战斗力标准的“风向标”功能,把每名战士都培养成战斗员;大胆运用战斗力标准的“试金石”属性,让每项工作都聚焦于战斗力,把每个层级都练成战斗力链条上牢固坚实的一环。
话题:用人导向
用好一个人,激励一批人,把谋打仗、能打仗的人用到重要岗位上,就能引导人们谋打仗、练打仗、能打仗。
朱元俊(贵阳警备区政委):从报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西藏错那县人武部部长董锋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仍坚持用业余时间研究现代作战理论,用理论指导训练,在上级组织的干部考评中以全优成绩通过10多个实战课目,最近被调到某工兵旅任参谋长。重要岗位选用谋打仗、能打仗的人,是一种用人导向。用人问题,是基层官兵最为关注的敏感问题,虽然各级都强调要公正公平选拔任用干部,但受各种因素干扰,一些单位选人用人往往不能有效坚持五湖四海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用了一些听话型、亲近型和资历型干部,造成优秀人才被闲置、浪费、错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队战斗力建设。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用什么人,才能打什么仗。习主席强调指出,人才是兴军强军之本。没有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弹尽粮绝、拒绝敌人劝降,最终服毒自尽殉国,令后人崇敬。但揭开历史面纱发现,丁汝昌原本是陆战骁将,并不懂海上作战,因对李鸿章言听计从,是个“听话型的干部”,因而被提拔到水师提督这一要职。如果当初按打仗标准选任海军将领为总指挥,甲午之战的结局也许是另一种模样。警钟当须长鸣!
王孝永(某师政委):用打仗标准选人用人,是实现强军目标的根本保证。为贯彻落实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要求,军区党委提出了“建设打仗型首长机关”口号,组织五级参谋长集训和首长机关轮训,为我们更好地选任优秀军事人才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应该说,只要坚持用“按战斗力标准选贤任能”这把尺子,明确“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的导向,坚决抵制跑官要官等腐败现象,就能凝聚起一大批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的带兵人。打仗打将,将不才,则战必败。选人用人是部队的风向标,是人们努力奋斗的导航仪。用好一个人,激励一批人,把想打仗、能打仗的人用到重要岗位上,就能引导人们谋打仗、练打仗、为打仗。领导干部人人谋打仗、练打仗、能打仗,就不愁战斗力得不到提升。
话题:战备建设
打仗实打实、硬碰硬,战备建设作假弄虚了,斗争准备不实落空了,打起仗来就会吃大亏。
潘勇(军区司令部某部政委):部队建设必须坚持把战斗力标准贯穿到部队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贯穿到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工作等各个方面,要坚持把战斗力标准作为党委决策的基本前提,无论战场设施设备、战备工程建设,还是物资器材准备,都应该坚持用战斗力这把标尺卡一卡、量一量,有利于战斗力建设的就抓紧抓好,反之就坚决摒弃。由于长期“备而不战”产生的和平麻痹思想,一些旨在提高战斗力的建设和练兵活动,被个别人视为争彩头、出政绩的机会,既不讲成本效益,也不重实战需要,严重背离了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比如信息化建设中,有的单位好大喜功,不从实战出发,一搞就搞成“高大全项目”,看上去流光溢彩、热热闹闹,实际上与战斗力关系不大,和未来战场对接不是很紧,弄成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种表面上认真落实上级指示,实则浪费物力财力、损伤战斗力的现象,必须坚决纠治。
徐德清(某集团军副政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打仗先要备战,战备建设作假弄虚了,斗争准备不实落空了,打起仗来就会吃大亏。认真检查部队战备建设不难发现,有些急需的战备物资不在应有的位置,有些战备设施陈旧老化,有些战备器材互联性很差,有些战备通道很难保持通畅。更有甚者,有的多少年不搞战备建设,不仅应急能力差,而且也成了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和短板。还有的单位觉得一些战略物资一时用不上,将其束之高阁。所有这些都是和平麻痹、放马南山心理作用的结果。我们抓战斗力建设,既要抓精神方面的,也要抓物质方面的;既要抓能力建设,也要抓基础建设;既要抓热门,也要抓冷门。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方一些军事强国,每当新型装备配发到部队,战备建设就要求作一次更新;战略意图作一次调整,战备建设就要有一次变化,使战备和作战形成有效对接。战备建设不重视、不到位、跟不上,再好的装备也不能发挥作用,再好的战略意图也不能实现。因此,我们抓战斗力建设,不能让战备建设拖了后腿,必须按打仗标准做好万全准备,不断推进战备建设常态化、精细化、信息化,确保战争来临,战之必胜,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