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英国政府发展创意产业的措施及经验启示
英国是第一个成功运用公共政策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英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性指导文件积极实施了“创意英国”创新发展战略,并且在尊重市场主体的前提下,英国政府为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方政策性扶持。英国政府还高效地运用了“一臂间距”的文化管理模式,既实现了只管文化、不办文化,让文化市场始终保持其应有的市场活力,又有效地发挥了其“引领者”和“服务者”的作用。
与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较为落后。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已日益上升为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纵观英国政府发展创意产业的主要举措和成功经验,我国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提升文化产业地位,重视战略规划的制定。英国创意产业之所以能得到飞速发展,与英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全面认真细致的战略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借鉴英国的经验,今后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从国家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并且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还需着眼于全球,对文化产业整体的发展布局进行认真的战略部署,可以制定更为严密细致的发展规划。
摆正政府角色,善用法律手段营造市场环境。在文化产业的管理中政府正确的角色担当十分重要,其中处理好“有为”和“不为”的问题又是关键环节。以英国的经验看,政府通过政策、法律调控文化产业市场,规划和管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秩序,与市场主导和市场配置两者兼容,这两者不仅不相矛盾,还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政府较好地把握分寸,分清自身的职责,分清“有为”和“不为”的问题。另外,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积极运用法律手段,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健康发展的环境,这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立法来看,现有的法律规范不仅数量少,而且阶位低。文化产业领域尚未进入法治化状态,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状况还比较突出。这些都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完善管理机制,多管齐下提供支持和服务。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英国“一臂间距”的管理模式为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依赖于政府来完成。我国政府还需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机制,一方面要调整、优化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可以设置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和相对应的专业研究机构,似英国的创意产业工作小组,以及时为政府文化产业决策提供智慧支持。
从基础抓起,注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英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特别注重事前的科学研究与产业人才培养。英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战略性指导文件,都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对产业状况的实证描述的基础上完成的,并且英国政府始终把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2008年发布的《创意英国:新经济下的新人才》计划尤其详尽地阐明了英国政府在创意人才培养中的具体承诺和行动,如从娃娃做起,强调学以致用,提供端到端的创意技能服务,转向实施各类产业人才计划等人才培育措施,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
(作者:刘咏梅、饶世权、习洁,均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天府新论》,2014年第3期 笑航/摘编)
疏导社会情感有助于稳定发展
情感社会学的宏观研究表明,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流动不畅而无法获得稀缺资源的阶层和群体,更易处于紧张、焦虑、愤恨等消极情感状态。此类消极情感长期积累,不仅在阶层和群体中蔓延,还在代际间传递。如果固化的社会分层状况得不到改善,制度化的表达渠道又无从获得,那么消极情感就会以社会特殊事件作为宣泄的出口,或者通过网络以非常态的方式爆发出来。这对社会秩序极具破坏性。近年来,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多为强制性控制手段,处理的主体多限于国家机构。从情感研究的视角来看,群体性事件不仅体现当事人及其具体的问题,还表达了弥漫在中下层民众之间的焦虑、挫折感、社会不公感、相对剥夺感等消极的情感。群体性事件的传统处理方式只着眼于解决当下矛盾,不仅缺少对当事人消极情感的疏导,还忽视传媒对消极情感的助推与放大作用。
在网络这个特殊的表达空间中,个体受到匿名的掩护,自我控制随之放松,对行为后果的恐惧感大大减弱,压抑的情感得以爆发,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网络集体行动,面对社会特殊事件对社会秩序的挑战,不仅要挖掘其社会根源,努力解决由于阶层固化所导致的深层次冲突,而且还要了解社会情感的分布、表达与传播机制,以适当的方式和渠道对消极情感进行疏导。
(作者:王鹏,《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燕子/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