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理论书库-正文
研究现代劳动价值理论与实践的论著
——评《创新劳动价值论——论超常价值》(修订版)
石仲泉//www.workercn.cn2014-08-12来源:黑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为纪念马克思伟大巨著《资本论》问世147周年,今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培兴的《创新劳动价值论》(2010年版)修订版,并于6月24日在京举办了座谈会。与会者对该书修订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研究现代价值理论重大课题,总结当代国内外创新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立创新劳动价值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促进《资本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价值论层面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论著。

  一是《创新劳动价值论》根据时代的创新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奇迹,提出“超常价值”概念,建构起创新劳动价值论,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作者说:创新的价值问题已经作为当代劳动价值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新课题被提出,“我发现创新劳动者在发现、发明和创造人类为尚未有或部分未有新质使用价值过程中物化的价值,即‘创新价值’为‘超常价值’。超常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是我建构创新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我赞同这个说法,“超常价值突破了传统价值结构,填补了劳动价值理论空白,应对了当代创新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挑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时代价值。”

  二是《创新劳动价值论》以《资本论》为范本,不仅提出“超常价值”、“劳动创新率”、“劳动价值率”、“超常价值率”、“超常剩余率”等12个新概念,还明确提出“剩余价值的二重性”理念。对于作者来说,这既使创新劳动价值论的体系框架实现圆满建构,更重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发展。该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包括超常剩余劳动和超常剩余价值),发现它除揭露生产关系的剥削性这一面以外,还是生产力发展包括超常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乃至革命性进步的基本条件,因而也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性。这是认识生产力发展先进性的一个新维度。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讲过剩余劳动或劳动剩余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但是关于剩余价值代表生产关系剥削性和生产力先进性的“二重性”这一新理念,也不能不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这个新概念,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框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放手创造剩余价值和超常剩余价值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

  三是《创新劳动价值论》总结新的实践经验,论证了创新劳动价值论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切实地而不是空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客观历史必然性。该书最后一篇讲超常价值的历史使命,通过研究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运动规律,提出“知识经济”作为独立经济形态的充分发展,必将实现生产力的超常发展、生产资料首先是知识性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个人和社会占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从而论证了“知识经济形态”是最终完成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经济形态。这就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可能性,同其具体实现的经济形态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实在在地结合起来。它以新的视角说明,无论人类的历史发展多么曲折,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多么艰难,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的一条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四是《创新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从价值论层面支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该书既以《资本论》的基本概念作为理论支撑,并依据《资本论》的逻辑,又紧紧抓住当代创新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同时,通过或引用许多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史的资料,以不少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来展开论证,或运用形象比喻与时尚语言来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析。这在建构创新劳动价值论体系的过程中,实际上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特别是《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又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论基础。

  尽管《创新劳动价值论》作为一部创立新理论的著作,有一个完善的过程,甚至还有个别的瑕疵,但瑕不掩瑜,正如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在座谈会上所说:它“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基础上,以符合现代社会的进步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