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书库

乡村振兴的美学价值

殷波
2019-05-14 09:11:32  来源:人民日报

——评潘鲁生的《美在乡村》

  日前,《美在乡村》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近年来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田野考察记录,也是以民间艺术为焦点探寻乡村文化命运的理论研究著作。全书汇集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教授关于乡风文明、村落保护、手艺农村、农民画乡、乡愁记忆5个方面的田野调查心得和理论思辨成果,由手工艺、农民画等具象的乡土艺术形态,拓展到传统村落等乡土聚落空间,深入探寻乡风文明的无形动力,发现和阐释乡村的美学价值。全书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民艺、民生、民情为观照视野,以乡村之美的发现和追求为旨归,透现出田野大地的坚韧和人文之美的光泽,使读者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的意义定位和发展现实出发做出全面战略规划,绘制了未来30年美丽乡村的新格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认识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不仅有现实的民生意义,更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产业重点转移,乡村人口外流,以及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强烈冲击,乡村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困境。振兴乡村,需要认识乡村之美,在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深刻认识乡村的价值,认识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并进一步探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美在乡村》提出认识乡村的美学价值,将乡村视作一种美学的存在。作者提出,“如今村庄不只是一个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意义世界;不仅象征一个与城市空间相异的生活空间,也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事实上,有形的物质形态背后是无形的精神文化支撑,乡村绿水青山的保持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观密不可分,传统村落布局与特色民居中积淀着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适配的工艺和审美,熟人社会的亲族、宗族关系之外还有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的民风民俗,乡土生活中的方言以及具体的“事”和“物”里往往凝聚着最深的乡愁和归属感。认识乡村之美,也是从生命、亲情、生活最本质的情感出发认识乡村的美学价值。无论物质如何丰富、技术怎样迭变,都离不开文化与历史的根源,离不开“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反思。乡村是我们民族乡愁维系的原乡,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美在乡村》提出对乡村发展报以深沉的情感和美学态度。一方面,在研究上,避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个人的知识体系以及单纯的理论概念凌驾于乡村生命和生活之上。作者认为“乡村问题的观察和研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探索,不只在于建立某种学术模型,得出某种结论,完成某种体系性的工作,更在于关注村庄生命的价值”,强调“乡村的生活是现实的,尤其当我们从文化出发去提出主张时,更应该怀着审慎负责的态度,以郑重深切的感情去面对乡村、乡民”。因此,美在乡村,也是认识乡村、理解乡村、求解乡村问题的原点。另一方面,在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实践上,作者提出尊重乡村在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居建筑、风俗习惯、传统工艺、乡音方言等方面的天然多样性,避免盲目地取而代之。正是在这样的视野下,乡村手工艺承载着传统的习俗、情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农民画中能看到来自乡村的心灵图景和生活追求,传统村落的生活样态里可以找到永恒不变、过渡到未来的存在本质。

  《美在乡村》提出了基于乡村之美的内生发展思路。作者主张“把乡村变迁作为内在的‘软性’变化过程来认识,从根本上把握乡村发展的文化动力,以文化为关键求解乡村发展中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城市与乡村等现实的关系问题”,恢复和强化乡村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激发内在动力,实现文明再生产。因此书中就民族特色手工艺如何在扶贫攻坚中充分发挥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就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画以及农民画家在城镇化变迁中的生活状态与创作体会展开了深入对话和梳理,就传统村落中村民的家庭结构、生计方式、价值观念等展开访谈,从物质到人心,探寻一条传承发展的内生发展道路。

  潘鲁生在书中表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是对乡村文化之根的定位,意味着不以城市发展取代乡村,不任其荒芜以及停留于记忆。作为振兴和发展的举措,是我们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深入访谈,以及对文化、历史和社会语境的深入思考,作者以郑重的态度、深沉的情感去面对和理解乡村的赓续发展,把握其丰富真实的精神文化内涵,探寻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寻找与发现乡村之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长足发展,技术飞速进步,我们尤需认真领会贯彻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充分认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学价值,这必将有助于我们在生态文明转型、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守护乡土故园,维系乡情乡愁,振兴乡村文化,使乡村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劳动者权益保护要与时俱进

    从属性是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以及保护对象—劳动者的基本特征。在“互联网+”就业形态下,互联网平台用工对传统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点减弱,使平台用工劳动关系的认定遇到了挑战,对这些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要结合其特殊性进行探索和完善。

  • 五年来工会是如何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的?

    各级工会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立足工会组织特点和优势,强化政治担当,积极稳妥开展工作,努力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

  • 欧盟劳工保护的四个维度

    基于欧盟本身的组织特征及立法权限,其主要通过条约、指令和判例等方式要求成员国进行国内立法转换,从而间接地进行劳工保护。除此之外,欧盟还以条例的形式对劳工提供直接保护,欧盟条例具有直接适用性,不需要且禁止成员国任何国内立法或行政措施的中转,直接对成员国的公民和法人产生法律效力。

  • 坚持首善标准 强化使命担当 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国工会十七大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工会组织不愧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广大职工不愧为推进首都建设发展的主力军。这些变化和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全总坚强领导以及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