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专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为全面理解会议精神,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薛澜教授。
新时代的公共安全与国家应急管理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是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上的理念、制度安排与相关资源保障的总和,其构成和演变决定了一个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记者:一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会考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对此,您如何理解?
薛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人类社会面对的安全风险日益增加,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加强和改善应急管理、有效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既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也体现了各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程度。二是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安全风险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很可能会影响人心向背和社会稳定,进而引发社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历程及建设成就,您认为当前还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
薛澜: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应急工作主要是分部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疾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安全事故逐步进入高发期,安全生产工作得到高度重视。2003年,取得抗击非典斗争胜利后,党和政府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大力推进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全面部署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强调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确立了灾害风险管理理念、综合减灾理念和自然灾害防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灾害应对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从整体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还存在一些短板: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面临巨灾应急准备能力亟待加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仍待优化,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仍待完善,权威应急专家(组)和应急科技决策支撑机制亟待加强,一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的应急指挥能力仍较薄弱,应急管理培训体系不够完备,公众应急科普宣教工作亟待加强,部分应急物资日常储备和产能储备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