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工网讯(记者 邓军)日前,出席第十届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湖南先进装备制造技术研讨分会的中美专家组专程到湘电集团实地考察,深入生产现场和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中心,观摩一线工人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情况,并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是近一个月来,第5批来湘电集团“取经”职工技术创新的考察团。
“湘电组织职工完成攻关项目1000余项,创效益5700多万元,18项职工创新成果问鼎国际、国内大奖,“兆瓦级以上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海诺电梯限速装置”获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银奖;“数控内齿埋油感应淬火技术”获巴黎国际发明展铜奖……”5月19日上午,湖南省职工服务“两型社会”创新成果推进会在湘电集团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中心举行,来自全省各企业的职工代表纷纷为湘电集团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点赞”。
近三年来,湘电集团职工共承担国家及省、市科技重大专项26个,获国家及省、市科技成果奖28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66项,70%由一线工人获得;共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3项,企业标准1413项,60%由一线工人制定、修改;主导产品专利实施达到85%,专利产品占总销售额的55%,拥有有效专利173项,80%由一线工人创造。有人因此把这称为湖南职工技术创新的“湘电现象”。
一线岗位为何能够成为工人发明家的“摇篮”?湘电集团工会主席、组织部部长陈鸿鹏用12个字进行总结:“有组织、在岗位、靠团队、有激励”。他说,让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是湘电这些年的经营哲学。公司提出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双通道”发展模式,为一线职工设置了技能专家和首席操作岗位,捅破了普通工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让每一个一线工人都拥有岗位成才的机会。
只有初中学历的廖正钢在湘电集团已经工作34年了,先后从事过刨工、铣工等工种。34年来,他创造了80多项小改、小革,并有多项发明成果应用在企业重大科技项目上,已为公司创造效益5000多万元,被称为“工人发明家”。
湘电集团耗资4000万元打造的305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是亚洲第一条风电自动化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是廖正钢最得意的“作品”。廖正钢说,“流水线”从最开始的策划到最终定版,经历了3次大的变动,可以说305车间的“流水线”倾注了他所有的技能与经验。就这样,廖正钢一人在这个一线岗位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就多达21项,其中10项获得国家专利。
“人人都是创新之人”,这种创新理念在湘电集团已深入到每个员工心里。在湘电,类似廖正钢这样的立足岗位、立足一线的持续改进,成就了数以万计职工创新的实践之路。湘电集团各级工会搭建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创新工作室等多种平台,鼓励职工以岗位为圆心,逐步走向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特别是去年10月建成的“湘电职工技术创新中心”,通过组织专题培训讲座、课题会诊、攻关交流、技师讲坛、成果发布等活动,如今,已成为湘电集团“技术创新的舞台、人才培养的摇篮、劳模精神传承的载体”。
工会搭台,职工参与。为培育好职工创新这方“沃土”,湘电集团设立了职工技术创新基金,在活动经费上给予支持,组织广大高技能人才参与技术培训交流,给课题,交任务,攻克产品研制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难关;在全公司开展以推进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名师带高徒”活动;坚持开展“首席操作师”“金点子大王”等各项评比活动;对“想创新”“能创新”的职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制订并实施《职务发明奖酬办法》,每件职务发明的发明人可奖励1万元至1.6万元;同时在先进评比、职称晋升中,创新业绩也被列入重要的考量因素。
同时,湘电还制定了《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及技术改进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先进操作法申报评审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纳入了专业化管理,并注重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充分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