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守望相助谋发展 “四个着力”开新篇
——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
服务面对面 沟通心连心
——全市工会工作综述
过去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以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为着力点,抓好“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把服务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贫帮困,排忧解难,为企业和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走过了不平凡的5年。
接地气——发挥主力军作用
5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我市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中奋勇拼搏、建功立业,彰显了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市建会企事业单位开展劳动竞赛覆盖面达80%以上,参赛职工累计达48万人次。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5000余条,推广新技术20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各级工会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服务职工在基层、创先争优跟党走”“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领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努力建好职工之家、职工书屋。举办全市职工书画摄影展、羽毛球大赛等一系列职工文体活动,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满足职工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5年的努力换来多项荣誉,全市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全市共有39人荣获全国、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45人荣获全国、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11个基层单位荣获全国、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有50个车间班组荣获全国、自治区、市“工人先锋号”;有20名优秀职工荣获“金牌工人”称号。
贴民心——维权帮扶求实效
几年来,全市建会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1650家,圆满完成了工资集体协商规划目标任务。全市国有及控股企业参与面达100%,建会非公有制企业参与面达80%以上。设立“12351”热线电话,建立135家企业职工诉求中心、25家职工心理咨询室,着力维护职工队伍稳定。
我市各级工会着眼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努力为履行维护职能、协调劳动关系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劳动合同等制度普遍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成立,工会参与执法监督的力度也在加大。目前,全市已建会国有及控股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达100%,已建会25人以上非公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达85%以上。
各级工会积极发挥组织优势,把服务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贫帮困,排忧解难,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市、区两级工会干部与基层工会、困难职工建立了长期联系和对口帮扶关系。各级工会扎实开展了“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增强了工会工作的实效性。
按照“规范管理、优化机制、打造品牌、形成体系”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帮扶中心主阵地作用,形成并规范了以市、区两级帮扶中心为骨干阵地,以街道(社区)和企业工会服务站点为基础的职工服务网络。扎实开展了送温暖、送岗位、送清凉、金秋助学、法律援助、大病特困职工救助等活动。5年来,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843人次;举办用工洽谈会45场,供需双方达成就业意向近17500人次。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筹集资金3168万元,帮扶职工39600人次;为1460名困难女职工开展“两癌”检查;帮助1546名困难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
强堡垒——增强自身活力
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全市各级工会始终把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就必须建立工会”的要求抓好工会组建工作。5年来,新建工会组织1052个,新增会员2.9万名。出租车行业、海勃湾区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作用发挥明显,为破解非公企业建会、行业工会联合会作用发挥难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市深入开展“职工之家”创建活动和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工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乌海市公路工程公司等13家单位荣获全国、自治区“模范职工之家”称号,海勃湾发电厂检修分工会等9个班组荣获全国、自治区“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在全市2426个非公企业工会实施了“双亮”工程,占全市建会非公企业的80.3%,涉及职工11.2万人。我市“双亮”工作被自治区总工会选树为典型在全区进行交流,推广经验。 (本报记者 刘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