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全总保障工作部负责人表示,“制度保障”涵盖两个层面:
——主动参与顶层设计,通过联席会议、畅通渠道等方式,在国家和政府制定政策、完善法律中反映职工呼声和需求。重点包括推动劳动标准、工资待遇、工时工价、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立法进程,以及参与全面深化改革中涉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各项政策制定,从源头上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确保职工权益应保尽保,实现维护职工权益“有法可依”。
——完善工会保障制度建设,使工会保障工作融入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之中,真正实现补充保障的“拾遗补缺”功能。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覆盖面不足,保障水平偏低,保障功能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各级工会开展了一系列帮扶工作,并形成送温暖工程、职工帮扶中心、就业援助月、金秋助学活动等品牌。特别是帮扶范围和内容日益拓展,如送政策、送岗位、送法律、送资金、送医疗、送助学等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困难职工“雪中送炭”,实现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补充。
长期从事保障工作的工会干部们有着共同的理念:推动完善国家保障制度和健全工会保障制度需要同步进行。
事实上,推动工会帮扶工作融入政府主导社会救助体系的做法俯拾即是。如江苏徐州、苏州、淮安等地工会不仅会同政府部门打造特困职工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更组织开展了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实现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减轻患病职工的经济负担;哈尔滨市总工会借助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会的有利条件,联合10个部门制定出台建立完善困难职工扶贫解困帮扶机制的相关意见,就涉及困难职工家庭就业、就医、生活、住房、子女教育等七方面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帮扶措施和优惠政策,形成了涵盖政府、工会和社会力量的“大帮扶”格局。
回应职工最关切的民生问题,根本上要靠国家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基于这一认识,各级工会正积极行动,把国家制度能“给到、办到、做到”的参与好、推动好、落实好,为职工提供最有力的保护。(中工网北京7月24日电 中工网记者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