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人均每天奉献1小时 志愿服务成生活习惯
170多位劳模以己之长“反哺”津门
中工网讯 (记者姜明)如今在天津市,170多位劳模志愿者奔忙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是劳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祖国建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又是志愿者,心甘情愿以自己的专长和余热服务他人奉献社会。9月2日,记者从天津市总工会了解到,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劳模志愿者去年人均每天奉献1小时服务社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新时期劳模精神和志愿精神。
劳动模范是个特殊群体,他们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退休后依然想多发挥余热。“我退休回到家,每天就是买菜做饭。觉得很无聊。”一位老劳模这样说道:“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点事的。”
退休老劳模的这种心态,引起了天津市总工会的高度重视。2007年,拥有170多名会员的天津市劳模志愿者协会成立了,成员分别由天津市历届在职和退休劳动模范自愿报名组成,其中百分之六十是退休劳模。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与能力,组编成教育培训服务队、科技传帮服务队、节能减排服务队等7支志愿小分队。他们走进学校企业、街头社区,以自己的行动感召更多的人。
除了定期到企业、社区、学校等进行义务宣讲,或者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有需要的市民外,这些劳模志愿者还经常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研,走向街头巷尾向市民宣传相关知识。
在冬天,雾霾成为困扰天津市民的一大难题。对此,劳模志愿者们发起“不放或者少放烟花爆竹”的倡议。同时,在节后上班第一天,他们还分赴各区县,调研各商家单位燃放开门炮的情况,并劝阻一些正在燃放爆竹的企事业单位停止燃放,有些志愿者因此遭到白眼,但劳模志愿者张悦生说:“我们一把年纪了,不怕别人的白眼,只要对社会有益,我们能起到一点作用,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劳模志愿者们还在天津市建了13个劳模志愿者基地。为了将劳模志愿者基地服务做实,劳模们从自身的技能特长出发,整理出可提供的服务项目提供给各基地,然后对基地的服务需求进行调查摸底,明确服务重点,主动上门开展互动服务。据了解,这13个劳模志愿者基地都建立在养老院、福利院、社区、学校、医院等处,服务对象大多是困难群众。
张士珍、邢燕子、单书……这些在天津历史上亮闪闪的名字,并没有随岁月流逝失去光泽。这些感受着党和政府以及工会关爱的老劳模们,也通过劳模志愿者协会将自身资源和一腔热血“反哺”社会。
劳模志愿者协会会长王连金告诉记者,这些劳模已经把志愿服务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他们用实际行动演绎别样的“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