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点七米出头的冯鸿昌,让几十层楼高的桥吊、龙门吊“服服帖帖”——
【身边的大国工匠】手到“病”除的厦门港“医生”
中工网记者 肖玉保 李丹青
(更多精彩,请扫描观看视频)
“1、2、4、5号设备是最早的一批设备,我来的时候就有了。”沿着厦门港海天码头走过去,冯鸿昌指着停靠在码头边为集装箱班轮装载货柜的桥吊,如数家珍。
1.7米出头的身高,戴着眼镜,冯鸿昌站在几十层楼高的桥吊、龙门吊前,显得有些斯文甚至渺小。但维修起这些庞然大物时,他可是技术“大拿”。这位手到“病”除的厦门港“医生”,让桥吊、龙门吊“服服帖帖”。
22岁的“技术状元”
“维修没有独门绝技,只有熟能生巧。”说起成为码头“明星”的“秘诀”,冯鸿昌如是说。
1997年3月,冯鸿昌和10多位同学一起,从厦门机械技工学校南靖教学点来到海天码头实习。学汽车维修的冯鸿昌,此前从没接触过桥吊,跟着老师傅爬上70米高的桥吊例行检修时,他头皮发麻,双腿打战。
好不容易克服了“恐高”,冯鸿昌很快感受到了技术的重要性——他花半个小时才能找出发动机水管漏水问题,师傅2分钟就解决了。
“干好这一行,只有多学习、多钻研。掌握了技术,一定会有立足之地。”老师傅点醒了冯鸿昌,从此,周检、月检、季度检、例行检修时,身为学徒工的冯鸿昌白天跟着老师傅学,晚上抱着书本啃。每次完成维修任务时,他都会将故障判断、维修要领、处理方法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
两年后,冯鸿昌学会了桥吊和龙门吊的日常维修和保养。
后来,公司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新设备。翻阅设备技术资料时,冯鸿昌傻眼了——材料多为英文版。
冯鸿昌一咬牙,拿出半个月的工资买了“文曲星”,对着图纸一字一句标注翻译。半年后,他整理出了一份完整的设备维修中文资料,将各种技术参数、公差配合标注得清清楚楚。
公司让他主持大修一台美国产的卡特彼勒柴油机。两吨重的柴油机,几百个零件,没有独自大修经验的冯鸿昌有点茫然。为不损坏零部件,他查阅资料,设计出了几种不同规格的专用工具。调试、检测、再调试、再检测,仅一周时间,大修后的柴油机“复活”了。
为弥补电气知识的不足,冯鸿昌拿出半年的工资自费报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习班,每晚骑一小时的自行车去上课。
很快,冯鸿昌成了掌握英语、计算机操作、机械制图和CAD操作等方面的码头“全才”。2001年,冯鸿昌参加了厦门市第7届职工技术竞赛,以总分第一摘得“技术状元”的桂冠。
那一年,他22岁。
福建省劳动模范“百人百像”集萃:岁月·面... | 2014-06-25 |
冯鸿昌:一颗有思想的“螺丝钉”(图) | 2014-06-25 |
七位优秀中职生的拼搏人生 | 2014-06-25 |
冯鸿昌:有技术就有未来(图) | 2014-06-25 |
劳动者之歌 | 2014-06-25 |
厦门港务集团高级技师冯鸿昌:“我是个打工... | 2014-06-25 |
又增加2名新成员 盘点17位当选省级工会... | 2014-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