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的5月初,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系列展览之一“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展厅内一直游人如织。此次集中展览的欧亚各国文物主要发现出土于20世纪,也是丝绸之路各国文明和地域文化的代表。展览的第一个单元中,阿富汗文物展览特别吸引人们注意,此次来华展览的这些文物象征着阿富汗战后重建和文化复兴的精神气质,每一件展品都是如此与众不同。看到这些古代器物折射出来的思想自由之美,人们总是能体会到宗教美术愉悦身心的感觉。再联想到曾经被遗忘的阿富汗古代文明,又让人思绪万千。
来自艾娜克的金箔头像
众所周知,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物质文明交流的枢纽,阿富汗也被誉为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早在新石器时代,阿富汗盛产的青金石铺就了早期商贸交流和物质交换基础,印度河和阿姆河文明在这里迅速发展形成了聚落形态的早期国家。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后,波斯和希腊罗马文化艺术在这里交替发展,深刻影响了地区的信仰和世界观。印度传来的佛教造像艺术在这里融合当地文化后,传播至更远的东亚地区。阿富汗文物就集中展示了这些文明交融转化的过程,在一些时代和历史转折点上,阿富汗的文物总是最具有代表性,这次展览中,有一件贴金箔的人物头像格外吸引人们的目光。
该件人物头像塑像出土于艾娜克(Mes Aynak)地区,但是具体位置并不明确。塑像使用灰泥和石灰材料进行塑造,表面镶贴金箔。人物面部神态平缓安详,上眼睑下垂,露出遮蔽的半边瞳孔,眼睛凝视远方。上下眼睑和眉毛也是使用墨线勾勒,瞳孔用深色线稿描出,整体面部呈现的冥想感觉更表达出一种神秘、克制、沉思的气氛。额头中间部分有缺损,现有深陷的一处凹槽,按照佛教造像研究和既有考古经验,该塑像的额部原本应该装饰有表达佛陀三十二相的白毫印,这一地区的装饰习俗中,在人物的额头上很有可能原来嵌有宝石,一般都会装饰红色的石榴石等,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残缺,可能在后期被破坏。根据该地的考古环境,以及该塑像有白毫印的特点,可以判定该塑像与佛教相关,有可能是一座佛陀头像,但是尊格并不清晰。同时这件文物和该考古遗址一样,含有更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和进一步深入探究的空间。
中国企业支持艾娜克遗址保护和开发
艾娜克遗址位于喀布尔东南约40千米的卢噶尔省(Logar),现在是喀布尔前往加兹尼(Ghazni)的道路上的一处小绿洲城镇。艾娜克的名字从巴里语词源上看分为两个部分,“Mes”意为“铜”,Aynak意为“泉水”或指从地下流出形成的小水域,是一个跟传统矿业开采相关的地名。当地因为拥有丰富的地下铜矿等矿产资源,所以也被誉为阿富汗最具有经济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地区。该地区在阿富汗政府领导下与中国企业合作,准备一起携手开发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经济建设。2009年在矿业基础建设中意外发现了大量的精品佛教建筑和造像,引起了学界关注。
艾娜克遗址同阿富汗其他省份和地区古代遗址一样,在国家战后社会秩序和经济体系的重建浪潮下,地区经济开发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中涉及同样的文物古迹保护开发问题。矿产资源和文物资源为周围居民熟知,实际上已有不法分子趁阿富汗内战时局混乱进行了秘密的盗掘掠夺活动,整个遗址的文物安全受到持续威胁,这一地区在阿富汗内战期间不断有文物流失。出于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古代文明的尊重,该地区的矿业开采工作随即停止,开展紧急考古发掘工作,中国企业也提供了大量基础建设住房和工程设备支持考古工作。在世界银行和阿富汗政府帮助下,2009年开始,法国阿富汗联合考古队在艾娜克进行了抢救性挖掘,确定了100多个遗址点,考古工作迄今为止尚在继续。
艾娜克地区的历史
此后陆续出土了近50座佛塔、数处豪华佛教寺院和大量装饰精美的雕塑和壁画,这些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表明该遗址是阿富汗南部重要的一处遗址。庞大数量的建筑和佛教文物出土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该地区的认识,这是阿富汗境内继巴米扬地区和哈达地区(Hadda)之后,第三处大规模的佛教寺院遗址,这些惊人的考古发现又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了阿富汗。
考古证据表明,自古以来这些矿藏即被开采发掘,这一地区的铜矿资源从2世纪时期的贵霜王朝就已经开始开采,艾娜克地区经历蓬勃式的发展是在贵霜王朝(1—3世纪),此后在萨珊-贵霜帝国时期达到全盛(3—6世纪),并且围绕矿区建立聚落城镇,亦陆续营造大量宗教建筑、配套的矿产加工作坊和军事设施,开采铜矿获得的巨大财富可能是促使该遗址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艾娜克的矿产开采和寺院宗教活动约在公元8世纪时结束,很可能因为缺乏冶炼燃料和开采技术遇到瓶颈,人们就此放弃了该地区。
古代艾娜克的重要地位
除了来华展览的这件文物之外,这里出土的造像人物形象各异,五官、发饰、冠饰、璎珞的塑造各不一样,尤其是出土大量的贴金箔塑像,表现了当地独特的艺术风格审美。此外还陆续发现古代开采金矿、银矿和铁矿的遗迹,以及出土了很多金属制品,说明当地的金属矿在开采之后在这里进行了初步加工冶炼,有可能这里是当时中亚地区发行的大量金属货币的金属矿来源地。有可能一部分冶炼出来的金子被用于建筑和佛像装饰,同时期中国文献记载的中国唐代的玄奘法师路过巴米扬地区记载著名西大佛金光晃耀的景象,有可能就是指大佛佛身贴金后的场景,但以前一直未能在阿富汗找到现存的例子,而在艾娜克地区发掘出土了多处贴金箔的雕塑。
艾娜克佛教寺院兴盛的原因有很多,矿产资源是其主要支撑产业,商业与交通的影响和一批中亚城市的兴起,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视野。根据已发掘的考古资料可以观察到,艾娜克遗址的大部分建筑物除居住生活外主要还起到三种功能:一是宗教寺院,二是军事防御设施,三是矿业生产设施。在寺院和防御系统之中,还有其他的厅堂、佛龛式建筑,这种小型建筑分布在各个遗址建筑物中间,它们的功能是统一一体化的。在主要矿区的四周,除了寺院建筑外,还有一些石葺的城墙设施,应该有着更高层级的防御功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建筑体系保护着矿产地,通过控制矿产和征收税务,寺院也由此可以拥有大量资源和财富,这些军事、商业、宗教因素规划构成了完整的矿业城市,这是中亚地区独特的建筑景观。
艾娜克不仅是重要的佛教中心和矿产中心,同时还处在中亚地区巨大的商贸网络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古代丝绸之路中,艾娜克地区处在从中亚到巴基斯坦的主要商业干道上。这条道路还连接着另外一条非常重要的通向中国的商道,所以艾娜克连接了阿富汗境内与矿产有关的主要交通路线,我们需将其放在整体的历史背景当中进行考虑。
该遗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佛教遗址的新发现对于重建阿富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佛教遗存体现了古代阿富汗人民对于不同宗教信仰的接纳和吸收,证明了各种文化和宗教可以在阿富汗并存发展,也是该地区有着宽容性传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