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等国家“输血”,走上难以回头的衰退之路
“命运不靠机缘,而是靠你的抉择。命运不是等来的,而是争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这句名言,曾激励无数英国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奋发图强。将这一至理名言延伸到军工领域,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企业发展同样重要。在激烈的军工市场竞争中,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凭借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很快跃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船厂鼎盛时期,雇佣工人达到3.5万名左右,业务范围扩展到飞机、坦克制造等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业界翘楚。
二战前及二战期间,英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一度占据全球船舶市场的半壁江山。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产量更是惊人,这一时期,船厂为英国海军建造了6艘航母、2艘巡洋舰以及130多艘其他海军舰艇,修理的各种船舶数量更是数以万计。
顺风顺水时暗藏危机。随着形势的变化,英军在二战初期战场上连连败退,德军一度将英国所属的军工厂视为轰炸目标。1941年,德国空军对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及所在的贝法斯特港进行持续数天的空袭,船厂遭受重创,死亡近800人。
战争结束后,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重整旗鼓,希望再现昔日辉煌。然而,战后各国开始缩减军费开支,军舰订单锐减,不少造船厂纷纷倒闭。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也难逃一劫,业绩开始直线下滑,不得不通过裁员、减少产量度过产业的“寒冬”。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造船企业迅速崛起,欧洲造船厂在基础设施、产业规模、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减,加之欧洲各国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造船市场一度被亚洲国家造船企业抢占。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积累百年的优势消耗殆尽,甚至陷入了没有足够资金支付工人工资的窘境。
无奈之下,船厂向英国政府递交了补贴申请。1975年,船厂被国有化,开始依靠军方的“照顾”订单勉强度日。但好景不长,20世纪90年代,英国海军开始大幅缩减编制,武器装备的订单也随之减少,这对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来说,无疑又是沉重一击。
历经百年沧桑,怎能甘心就此折戟沉沙?进入新世纪,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开始奋力转型,致力于可再生能源、海上风力发电和潮汐发电建设技术研究,组装的海上风力发电机也取得一定销量。
但屈指可数的军品和民品订单,改变不了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失血状态”。随着英国沿海发电站机群装机量饱和,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最后一份“糊口饭碗”也被打翻,逐渐逼近破产的边缘。背负着巨额外债、长期拖欠工人工资、人才大量流失……截至去年,船厂仅剩下123名员工。尽管英国政府想尽办法扶持这家传奇造船厂,但种种举措都是于事无补。
纵观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适应市场变化、获得市场先机的制胜法宝。然而,在身处危境时,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始终没有找到破解办法,而是坐等国家“输血”,最终走上难以回头的衰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