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北京市劳模杨才胜:地铁线上的“快速故障探测仪”(图)
//www.workercn.cn2013-11-11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杨才胜正在技师工作室检测板卡

    ■忙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早到晚归;

    ■肯钻研,他凭着钻劲儿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爱奉献,他手把手带徒,生怕徒弟学不会自己的绝活;

    ■精业务,他被称为“快速故障探测仪”;

    ■他就是北京地铁通信信号公司检修一项目部技术研发室主任、高级技师杨才胜

    在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通信信号公司,提到杨才胜这个名字,人们都会这样回答:老杨可是我们这儿的“快速故障探测仪”。自从1980年来到公司从事信号专业,杨才胜先后主持设计、开发了包括《JTC轨道电路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在内的15个技术创新、改造项目,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十大能工巧匠”、 “首都劳动奖章”、“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忙工作 每天早出晚归

    早上7点30分,因为还没有到规定的上班时间,此时楼层里还静悄悄的。只有杨才胜一个人窝在工作室中,这里堆满了他自主研发设计的各种实验设备。

    杨才胜正琢磨着工作台上摆放的各种电气线路,他不时拿着专用放大镜查看,然后又紧锁双眉思考。“上班这些年,我每天都是7点半准时到岗。不为别的,这个时间思考特有效率,我都习惯啦。”

    经过一天的忙碌,转眼间,下班的时间来到。同事们都纷纷下班回家,此时对于杨才胜来说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下午5点到晚上12点,对我来说,是干活儿的关键时间。”

    杨才胜说:“干我们这行特需要细心和专心,你别看这一个小小的零件,维修它可很费劲儿呢。稍有分心,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我都在5点后维修这样的精细活儿。”

    每天提早到岗、下班后还窝在工作间焊接、检修设备,直到深夜才回家,这样的时间表对于杨才胜来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对于这些,他只是用了一句“我很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来回答。

    而对于他的家人来说,也早已习惯了杨才胜早出晚归的作息时间。翻看杨才胜的手机,看到最多的就是这样一则短信内容:爸爸,已经12点啦,记得早点回家休息。

    原来为了不让杨才胜工作时分心,他的孩子就用发短信的方式,替代打电话来提示父亲早些回家休息。“家人都很了解我工作的习惯。特别是维修时,很怕有人打扰。所以,他们尽量不打电话,都是发短信。要是我没有回复,准能猜到我是在修件中。”

    “这么多年来,我的家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是我坚强的后盾。你看,这是孩子在父亲节那天给我发的短信,那天晚上我正在维修。忙到很晚,后来看到这个短信,上面写着:爸爸,父亲节快乐。当时,我真的很感动。”说到这儿,杨才胜脸上露出了微笑。

    爱钻研 经常通宵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北京市职工技协优秀技术成果奖、北京市职工技协先进个人……一张张奖状记录着这位“爱思考、爱钻研、爱创新”的老地铁人30多年来一直秉承的工作理念。

    杨才胜坦言,自己喜欢窝在工作间中研究各种电气线路,“趁着自己还年轻,多研究出些新的设备,多解决些新的问题。”

    “其实我从小就喜欢摆弄些电子仪器,很喜欢工科,特别是对无线电很感兴趣。”中学毕业后,杨才胜来到了北京地铁技校,学习信号专业。1980年,18岁的杨才胜从北京地铁技校毕业,也是在那一年,他来到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通信信号分公司,成为了一名地铁员工。

    信号工是轨道行业里面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个工种,负责的内容是轨道信号相关设备的安装、维护、检修及改造工作。在杨才胜看来,信号设备技术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提高的,所以提升自身的维修技术水平,也很重要。

    因此,杨才胜在日常的工作中总是勤学好问,不断地练习基本功。在实践和学习中,他摸索和积累着相关的工作经验。“就是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可以说爱钻研的杨才胜,工作时利用一切时间摸索、研究有关地铁的零件和设备。

    拆解组装,了解设备构造和运行参数……每当公司引进新的地铁组件,他都会带着仪器、仪表对新设备进行通电测试,经常通宵研究。

    2006年,杨才胜牵头研发“JTC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这个系统名字听着有点复杂,打个比方来说,就好比医院检查时用的CT机器,用这个系统可以采集地铁运行时的全部信号,通过它来进行分析。”杨才胜介绍道。

    凭着这个系统,杨才胜获得“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他所领导的小组,也荣获2010年度“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正是凭着这股子钻劲儿,多年来,他先后主持设计、开发了包括《JTC轨道电路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在内的15个技术创新、改造项目,其中两项发明专利还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十大能工巧匠”、“全国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等荣誉。

    带徒弟 技能全部传授

    杨才胜很看重带徒传艺,在杨才胜职工创新工作室中,也不乏80后的年轻人。对于自己这些爱徒,杨才胜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孩子们都很努力,很多人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几年,获奖人员中也有年轻人的名字,这也说明检修的技术和技能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杨才胜自豪地说。

    “在这点上,创新工作室也发挥出一个”传帮带‘的重要作用。“杨才胜说,”现在技术发展的很快,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如果能形成一种顺畅的机制,将这些有能力的年轻人迅速、高质量的选拔出来,对员工对企业来说是个双赢。“

    杨才胜回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在老师傅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记得有一次跟着师傅检查紧急故障,接到通知后我们就迅速赶到现场。当时我没什么维修经验,心里还挺紧张的。可我的师傅处理故障又快又准,不到5分钟,就修复了,让我特别佩服。”

    从师傅的身上,杨才胜感受到地铁信号检修人那种对待本职工作兢兢业业的精神,还看到他们具备过硬的技术本领。

    平日里,杨才胜很注意徒弟们的学习感受,“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杨才胜在带徒弟这点上,却坚持全部付出、绝不保留的原则。

    杨才胜会亲自带着徒弟赶到各个故障现场,传授技艺时先给他们讲清楚理论,然后还会手把手地教。“有的师傅可能带徒弟时会留一手,在我这是什么都教,经验绝活毫无保留地掏出来,没有任何保留。”如今,他带出的徒弟中已经有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增加,杨才胜和他的徒弟们忙碌的“战线”也越变越长,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大。“不管多远,不管多晚,只要接到通知,我们立刻赶到现场。”

    搞创新 工作室中见成效

    为开展科技创新进步和技术创新活动,2011年杨才胜所在的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通信信号分公司,成立了杨才胜职工创新工作室。

    “你可别小瞧这个工作室,它和车间的区别在于”创新‘。有了这个工作室我们的信号检修工作,从项目数量到创新成果,再到技术含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呢。“杨才胜说。

    正如杨才胜介绍的那样,创新工作室的成立,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围绕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工作室的成员可以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形成对人才技能方面的培养。

    “创新工作室还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你看这块展板上,列出的都是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的名字和所学专业,他们中有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业,有地铁通信信号专业等,加起来差不多十多种。“杨才胜说。

    在杨才胜看来,不同专业的人员汇聚在一个工作室中的方式,对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很有帮助。“工作室为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人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的场所和实验平台,在这里可以解决各种专业的技术难题。”

    “具体来说,创新工作室带来的变化,首先是人员增多啦,由原来的单兵”作战‘,变成了一个团队的集体协作;还有就是技术含量提高,由原来单纯的检修辅助设备,到现在的侧重研究运营设备。“杨才胜说。

    “再有是项目增加啦。”杨才胜介绍,“最早成立工作室时,大家担心会没有什么可以干的活儿,没想到恰恰相反,工作室的成立让我们收到的活越来越多,多得都有点干不完。这么说吧,一些”急、难、脏‘的活儿都会汇聚到创新工作室来完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