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老劳模谭立人:“泥腿子”炼成“文化达人”(图)
//www.workercn.cn2014-04-17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谭立人最爱“淘”报纸,40年来收集了500余种报纸,重达2500多公斤。

  非文艺人士,又非专家学者,“泥腿子”出身的已68岁的老劳模谭立人却被乡亲尊为“文化达人”。在湘乡市虞唐镇,这位18年坚持办刊物、40年坚持“淘”报纸的老人声名远播,他的《银河》刊物,记录着家乡的变迁;而他历时40年收集的报纸、邮票、伟人像章等,更令人啧啧称奇。

  4月10日,记者来到谭立人家里,随着他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歌声,跟着他满屋子的收藏,在时光隧道里穿梭了一回。

  18年的《银河》之路

  “我们的文学社已经办了18年,社办杂志《银河》也已经出到第18期。”68岁的谭立人指着自家书桌上一字排开的18本新旧不一、散着墨香的杂志说,“1996年,我创办了全省唯一的乡镇文学社刊——《银河》杂志,并担任文学社社长。这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随后,谭立人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关于这份内部资料的故事。

  “这是属于我们农民文学爱好者自己的交流平台。”谭立人说,文学社里的社员们,基本上都是虞唐镇本地的农民、乡村教师和村镇干部。“18年前,我和这群志同道合的‘草根’,怀揣着文学梦,本着积极投身农村文化建设的初衷,创办了这个文学社。”刊物创办时,谭立人正好是镇文化站站长,又是创办文学社的带头人,没悬念,他被大家推选为文学社社长。

  刚创办文学社时,困难可不少。文学社是大家自发成立的,不缺文章写手,但排版、印刷的费用却成了问题。社员们便你一点我一点地凑起来,又到当地政府部门拉赞助,勉强凑够了出一期的费用;当时他们大多数都不会用电脑,只好把每篇稿件在稿纸上誊写校对好,大家再拿到镇上的打印社一起讨论排版。

  1996年10月,第一期《银河》印出来了。但新的困难又来了:怎么让乡亲们接受?于是,谭立人等人天天到镇上摆摊,做起了宣传。“没想到一本本《银河》很快都发出去了。”

  谭立人告诉我们,《银河》的办刊标准是“突出地方特色,繁荣乡镇文化,提倡百花齐放,建设两个文明”,主要登载当地农民文学爱好者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如颂扬乡村新风、回忆旧时人情风物的随谈杂感等。

  “乡亲们看了都说不错,还纷纷要加入文学社写文章。《银河》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她,我有种说不出的幸福。”谭立人颇为自豪地说,“18年来,《银河》都会如期和乡亲们见面。现在《银河》有‘地方风情、散文、民间故事’等20多个专栏,纸页的材质也好了很多,内容也一年比一年厚实了。”

  40年的收藏雅趣

  早在1972年,25岁的谭立人被大青村生产队选为科技主任。“当时生产队订有一份《湖南科技报》,我作为科技主任肯定要积极学报用报,这样才能服务好农村,因为指导到位,我很快成为公社小有名气的人物。”谭立人笑着说,“同时,我也慢慢喜欢上了报纸,开始关注各类报纸,也开始收藏报纸,看到报纸各种不同的版面,感觉很稀奇,收藏多了,我就慢慢地爱上‘淘’报纸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谭立人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床铺上摆放着十几摞厚厚的报纸,有《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经营报》等上百种新老报纸。在屋子靠墙位置有个一人高的木柜,上面有十几个小抽屉。谭立人为我们打开了抽屉,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五颜六色的火柴盒、电影票、邮票等。在木柜旁还有3个书架,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书籍。

  谭立人怎么有这么多收藏品?原来,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他便每年订10多种书报,看完后都装订、保存好。买书报,看书报,收藏书报,日积月累,谭立人的藏书达到了5000余册,存报500余种2500多公斤。谭立人外出旅游,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买一些当地的书报,带回家看完后,仔细地收集起来,“这样能证明我去过那个地方”。

  村里时常有人问起他:“你每天面对着报纸不烦吗?等到你百年之后,你怎么处理你这些‘宝贝’?”谭立人总是笑着说:“永远都不会烦,我对它们像对女儿、儿子一样,如果我的后代喜欢收藏报纸,我就把这些‘宝贝’留给他们,如果不喜欢,我就捐出去或送给报友。”

  如今,与报刊杂志相伴几十年的谭立人尽管已近古稀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坚持每天读书、看报、藏报。闲暇之余,也养养花唱唱歌,更难得的是他的收藏品还熏陶了村里的年轻一代。

  一生的劳模情结

  1966年,谭立人高中毕业后,便被分配到了当地的小学教书。“当时农村娱乐生活不丰富,乡下人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影。1976年,公社党委把我从民办教师岗位选调到社办电影放映队。”谭立人回忆道。

  干一行,爱一行。“每次有新电影出来,我都要花心思搞宣传,不仅要在宣传栏里画上新海报,还在黑板上写明影片简介和放映时间。”这个在乡下不起眼的电影放映队,在谭立人的“带领”下,放映场次连年刷新全省同行的最高记录。电影放映队先后5次受到省文化厅表彰,15次受到地市表彰。1979年,电影放映队还被省文化局命名为“红旗电影队”。

  1982年,谭立人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采访当天,谭立人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劳模奖章。30多年来,他把自己的这枚劳模奖章精心存放在他自制的木箱里。

  “我身上有一种很深的劳模情结。”谭立人深有感触地说,“我自己从小就崇拜劳动模范,喜欢看时传祥、王进喜的事迹。自己当上劳模后,这种对劳模的情感更加浓烈。”谭立人家里现保存着70多张奖状、60多本荣誉证书,他也先后获得“湘潭市优秀农村文化工作者”、“2012年全省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等荣誉称号。

  “过去的很多光环对我来说都已成为历史,惟有‘劳动模范’这个荣誉让我分外珍惜,倍感自豪。”这是谭立人的心里话。

  谭立人今年68岁了。岁月在他的脸上雕刻了一道道皱纹。然而,谭立人浑然不觉,年近古稀的他风采依旧。他早就忘记了已经退休这回事,他笑着说:“做人要像牛一样勤劳,像土地一样奉献。我喜欢《银河》,喜欢书屋,喜欢收藏,喜欢这里的点点滴滴,它们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和动力!”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奉献到老!”这是谭立人对劳模精神的注解,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土、服务农村、痴情群众文化工作的真实写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