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核心提示:陈奎香,广西苍梧县大生六堡茶厂技术负责人,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40年来,陈奎香虔诚制茶,始终坚持“原产地,原茶种,原工艺,原生态,原仓储”,默默守护六堡茶传统手工技艺,在如今浮躁的茶业中似一股清泉。2018年,陈奎香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手工制茶”第一名,荣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匠心金句:坚守虔诚质朴的匠心,执着专一传承传统手艺,守护300年茶厂的原汁原味。
有一位茶匠,40年如一日穿梭在制茶工厂,足迹遍布六堡镇每座茶山。有一位茶匠,仅凭双手就能感知茶叶的状态,一眼看去就能精准计算出炒茶所需的火候。“看茶做茶”是她的“独家绝活”,300年茶厂的原汁原味是她的虔诚坚守。她就是陈奎香,梧州市苍梧县大生六堡茶厂技术负责人,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学习传统工艺,守护一份“乡情”
陈奎香对六堡茶的虔诚与坚守源于少年时期。陈奎香12岁那年的一个清晨,她卧病在床的父亲突然封痰卡喉,年幼的陈奎香慌乱中端来一杯热茶慢慢喂给父亲。正是这杯温热的茶水,帮助父亲缓过了气。从此,陈奎香对六堡茶有了一份感念和牵挂。
1978年,陈奎香初中毕业。这个年仅15岁,身材瘦小的少女毅然做了一个影响其一生的决定——进入六堡公社茶厂工作。
一个木箱、一把锄头、一床被子……陈奎香永远也忘不了去茶厂报到时的情形。山路崎岖,又没有车,陈奎香在家人的护送下,步行数小时才到六堡公社茶厂。从那一天起,陈奎香与六堡茶有了真正的“亲密接触”。
俗话说采茶“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便成草。”一到采茶季,就得和时间赛跑。在六堡茶厂,陈奎香勤勤恳恳,吃苦耐劳,采摘茶叶又快又好。“每天采茶几十斤,自己都挑不动。”回忆起当时的辛勤劳作,陈奎香仍感历历在目。
经过一年的采茶磨炼,陈奎香被送到茶厂的制茶技艺部门,跟随师傅学习六堡茶制作工艺。虚心好学、心无旁骛的陈奎香很快就掌握了六堡茶的杀青、揉捻、渥堆、发酵等一整套制茶技艺。
在六堡公社茶厂,陈奎香邂逅了同为制茶工人的丈夫,也在此和其婆婆——大生茶厂第九代传承人陈恒芝结下了缘分。
为了追寻最真实、最经典的“原汁原味”,陈奎香的足迹遍布六堡镇的每座茶山、每个村寨。她了解那里的土质特点,熟悉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掌握六堡茶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原产地,原茶种,原工艺,原生态,原仓储’,只有满足这5个条件,才是最正宗的六堡茶。”陈奎香说。
“很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深厚的感情。”陈奎香感叹,自己是因家人而与六堡茶结缘,又因六堡茶才与丈夫和婆婆结缘,“所以对于我来说,六堡茶里蕴含着亲情和乡情,是我毕生的追求与信仰。”
“看茶做茶”绝活,来自岁月沉淀
大生茶厂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原汁原味、看茶做茶、不讲固定、掌握火候”正是大生茶厂祖传的制茶精髓。作为第十代传承人的陈奎香,用40年的沉淀,已经将这套祖传传统制茶技艺守则运用得炉火纯青。
1986年,六堡茶公社茶厂停产,留下了大批的茶叶,有的被贱卖,有的被丢弃。陈奎香和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些茶叶可都是宝贝啊,我们就用自行车一袋一袋往回背。”陈奎香一边说着,一边展示至今在门店里珍藏着的当年“抢救”回来的老茶叶。
“好的茶叶不能被浪费,好的技艺更不能被遗忘。”在那个六堡茶市场低迷的时期,陈奎香这个有心人没有放弃对六堡茶的坚守,而是拜婆婆陈恒芝为师,学习从康熙年间就流传下来的六堡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茶叶的老嫩、季节的变化,不同的温度、湿度都有要求,制茶者对炒茶温度、沤堆时间、揉捻力度等作出及时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茶的色香味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看茶做茶’。”陈奎香一语道出“玄机”——这种在细节处体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机制茶做不到的,也是手工茶比机制茶品质更优的原因所在。
陈奎香的手工茶汤色比机制茶更透亮,口感上层次多,转化多,蜜香、木香、药香、槟榔香,口感转化在她的手工茶中千变万化。她的手工茶一次可以泡18~22道,而品质上乘的机制茶只可以泡10~15道。
几分苦涩,一曲甘甜,馥郁醇厚,从舌尖到腹部,从味蕾到感官,悠长深远。很难想象,如果是全工业化生产,这些滋味会打多少折扣。
陈奎香告诉笔者,传统手工制茶耗时长,产量不高,同样制作一吨茶青,机器制茶能制出成品约2000斤,而手工制茶只能制出约200斤。如果对六堡茶没有出自“骨子里”的喜爱和感恩,恐怕很难在浮躁的市场中坚持下去。
无私传授技艺,美名远播中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了六堡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至高无上的名分,陈奎香决心要保护和传承发展这门手艺。2012年她参与大生茶厂的重建工作并担任茶厂技术负责人,成立六堡镇茶民六堡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复垦、开辟茶园600亩。
她定期举办传统制茶技艺培训班,无偿将祖传的制茶心得和改良技术编制成规范的操作手册传授给学员。前来学习的学生除了附近的茶农和区内其他城市的茶叶爱好者,还有一群群慕名而来的广东农业学院学生和来自黑龙江、北京、四川、上海等地的茶叶爱好者,甚至有来自马来西亚、韩国、匈牙利的国外友人。
陈奎香的老师陈恒芝已是百岁高龄,却仍会到茶厂向茶农讲授古法制茶工艺。陈恒芝与陈奎香师徒两人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把六堡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们。5年来累计培训、指导人数超过100人,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手工制茶的农户有50多户,以合作社的形式培训18户农户成为本村的传统制茶能手。
陈奎香还支持茶农大量收购当地的茶青,在培训班里面挑选技术过硬的学员担任茶厂的生产技工和技术员,努力提高传统六堡茶的制作技艺,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村民富裕起来。
如今,年逾55岁的陈奎香仍然事事亲为。她和其他茶艺师傅一起上山种茶、采茶,回厂炒茶、揉茶,互相切磋,不断进步。她每天穿梭在制茶工坊,亲自把关每一个细节,亲手教授每一位徒弟。
陈奎香明白,那种一遍又一遍重复的动作培育出的感觉,那一份“恰到好处”,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该等待的时候不可急躁,等待茶树被土地养成,等待自然孕育出茶叶;该勤劳的时候不可懒惰,日出日落,把握时节。”这就是陈奎香的工匠精神,也是非遗茶匠代代相传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