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刘庆民:1880张欠条背后的医者仁心
//www.workercn.cn2014-05-01来源: 大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泗水县苗馆镇偎泉村坐落于老寨山山脚下,村庄远近有二十几座山头,山头虽不高,却隔绝了外界的繁华和喧嚣。

  乡村医生刘庆民扎根这个山村35年,不论狂风暴雨、黑夜静寂或路途崎岖,他24小时随时出诊,至今已骑坏了6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他对村民实行先看病后交钱,村民欠条足有1880张,数额达9万元;他被诊断为膀胱癌,术后不久又继续走村入户为村民看病……

  救命的要紧事

  一分钟都不能耽搁

  1977年,高中毕业的刘庆民在村里当上民办教师,“每月9块钱工资外加5分的工分,既能养家糊口,又颇受人尊重。”可突发的一件事却改变了刘庆民安于现状的想法,更影响了他的一生。

  1977年底,村里一位孕妇生产时大出血,十里八村没有一名医生,孕妇的家人只能用架子抬着她送往30里外的县城医院,只走到一半路,这名孕妇便走了。时隔三十多年,刘庆民谈及此事仍旧唏嘘不已:山里人如何提高生命的质量?17岁的刘庆民毅然辞去教师工作,先后师从两位乡医,学会常见病的诊断及用药知识。1979年,20岁的刘庆民在偎泉村开办了第一家卫生室,这也是附近8个村唯一一个卫生室。

  今年2月5日,山村被皑皑白雪覆盖。凌晨一点多,正在熟睡中的刘庆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这个电话是三合寨村69岁的侯玉刚老人打来的,他突然感觉头晕,喘不上来气。刘庆民简单问明病情,穿上大衣,背上急诊包,就往3里外的三合寨村赶。雪太厚,不能骑摩托车,刘庆民只好疾步快走。山区的夜晚很冷,可刘庆民赶到时却浑身是汗。经检查,侯玉刚患有冠心病和脑梗塞,刘庆民为他口服了速效救心丸,并注射药物。“这大冷的天你要是不来,我这条老命可能就没了!”侯玉刚满是感激。

  24小时随时出诊,在刘庆民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从业以来,刘庆民平均每天都要出诊两三次,有时刚要进家门又接到患者电话,只能原路折回。刘庆民说,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从熟睡中被叫起。“年轻的时候晚上出门也害怕,山路上又没路灯,我就哼着小曲给自己壮胆,也不知道哼的啥。”

  由于常年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刘庆民行医路上多次出现意外事故。去年11月底的一天,他晚上11点多接到急诊,骑摩托车赶往西刘村时,摔成了轻微脑震荡。尽管夜诊让他多次吃苦头,可在刘庆民的心中,乡亲的健康最重要,他说:“这片村庄本来就偏僻,赶上救命的要紧事,一分钟都不能耽搁。”

  自己看病没钱

  却不愿跟乡亲要账

  “这三十多年来,村里陆续开过六七家卫生室的,但时间最长的只撑了4年。如今只剩下刘庆民坚守在乡医的岗位上。”偎泉村党支部书记龚长彦告诉记者,“山里穷,行医挣不了几个钱,都支撑不下去了。”

  而刘庆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在他心中“从未想着通过看病挣钱”。在农村,农民没钱看病买药常在卫生室记账,刘庆民从开始行医至今,已积累了满满一鞋盒的欠条,其中最早的一张是1979年的,他估算了一下,这些欠条加起来大概有9万元。“记账单只是一个传统的手续,不管有没有钱,都要给人看病。”

  起初诊所还能收支平衡,但后来因欠账越积越多,1986年的春天,刘庆民竟然没钱进药了。

  诊所的病人一波接一波,断了药咋办?妻子包现云提醒他:“把患者欠的账要一下吧。”这一提不要紧,刘庆民对妻子急眼了:“你好意思张那口!”这是婚后刘庆民第一次朝包现云发火。打那开始,包现云再也不提要账的事,她咬牙卖掉3只羊,拿出200元帮助丈夫买来了药。

  2010年5月,刘庆民被诊断为膀胱癌,需要手术。尽管工作了30年,可手术时他家里只有4000元,还差七八千。没钱就没法做手术,刘庆民依旧没有向患者要账,而是向亲戚朋友张口借钱。术后不久他又继续走村入户为村民看病。

  得知刘庆民生病了,许多欠账的村民主动登门还钱。刘家庄村村民刘宪秋就是其中一位,他今年61岁,患有冠心病,家庭贫困、无儿无女,和90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又患有皮肤癌,欠下上千元医药费。听说刘庆民生大病了,刘宪秋就开始攒钱准备还账,但他一个月仅攒下十几块。“庆民对我有恩,欠的钱我得还。”一元、五元……当他把攒下的二十几元钱往刘庆民兜里塞时,刘庆民说啥也不要:“这钱我要是收了心里就不踏实。”

  “看到生活苦的人,

  我心里难受”

  去年4月,西刘村75岁的陈兴林干农活时被铁推车砸伤,刘庆民很快赶到,并联络了一辆机动三轮车把老人送到医院,“我身边什么人都没有,庆民就和亲人一样,帮我垫付了3000元的押金,在院还给我端屎端尿、擦洗身体,我全靠他了。”说完这些,陈兴林卷起右侧裤腿,记者看到,他的小腿肿得有碗口粗,“我年轻时就得了象皮腿,如今上了年纪,一碰就流血,还很疼,都是庆民给我处理伤口,一分钱没要过。”

  刘庆民说,“我不能看人哭,不能看生活苦的人,看见了我心里就很难受。”目前刘庆民为同村的7位高龄孤寡老人提供着免费的医疗服务,这样一笔开支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但他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而帮助别人能让我感到快乐。”

  刘庆民心眼好,技术也好。每天,他的观察室患者都络绎不绝。可自从刘庆民患病后,精力就一天不如一天。去年2月,刘庆民把在曲阜中医药学校学习高护的儿子刘壮壮和儿媳席丽华叫回家帮忙。高护专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小两口一直想在城市就业。但刘庆民却考虑着把儿子培养成卫生室的接班人,对此刘壮壮并不“领情”。

  心结的释怀发生在今年春节前,“我独自去三合寨村抢救一位心肌梗塞的病人,我给病人作了急救,使他脱离了危险。”刘壮壮说,“在回来的路上,我想到人的生命真的很脆弱,也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打那起,刘壮壮想着要听父亲的话,用一生守护村民的健康。(记者 王德琬 吕光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