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专访原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
卸任大学校长后,一头钻进“故纸堆”
过去的两年,对于复旦大学前任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教授来说,生活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曾经,他是追着未来向前“跑”的材料科学家,但现在,他却忙着“回溯”历史———他的大量时间都耗在古籍上,致力于为中华古籍保护和修复寻找科学的方法。
走进复旦园,要找杨玉良并不难———他的办公室就在复旦光华楼那个樟木香味最浓的楼层。眼下,由杨玉良担任院长的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已聚集了一批跨学科的学者,他们来自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古文字学、博物馆学等专业。在古籍保护和修复的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过那么多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我国现存5000万本古籍,其中有1500万本等待修复,但我们的古籍修复人才只有100人左右的规模。”杨玉良觉得,“现在到了我花点时间,做点有用又有趣的事了。”
“纸寿千年,绢八百”,意味着一串未破解的科学问题
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杨玉良可说是“明星校长”,曾经被评为“最具魅力的大学校长”,也是颇具争议的校长。他的每一次公开讲话都会引起公众的关注。他谈得最多的就是复旦的精神。
杨玉良卸任时,就有不少媒体猜测他会如何评价自己校长5年任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说,至今最遗憾的是“我在担任校长期间,没有能够重塑复旦精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只能停留在‘说’上,而没有设法去做更多的事情。”
身为科学家的杨玉良在担任复旦校长期间,很关注学校的文科发展。在他看来,“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文求善,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学校,人文社科和科学都是缺一不可。而且,文科和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往往可以有大致的规划,或者定一个发展方向,但人文学科没办法提前规划。”
杨玉良之所以关注古籍修复和保护,源于他和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的一次偶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著名古籍修复专家张志清谈到他们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使用的胶水和修复纸张不过关,导致修复后对古籍的二次损害。很难想象,很多珍贵的善本,是毁在了本该使它们的寿命更长的修复材料上。
这样的问题,到了杨玉良这里,都成了具体的材料问题,或者说是化学问题。“胶水不好,可以想办法用高分子粘合材料。纸张不行,肯定是现代的机器纸中含有过多的化学添加剂,导致纸张寿命缩短。还有一种可能是制浆工艺不行,损坏了纤维,最终导致机械力学性能的大幅降低。”
但是,看似普通的纸张难题却没有那么容易解决。2013年,杨玉良在江西看到了刚出土的宋代 《礼部韵略》,这套在拍卖市场上价格拍到2990万元的书,全套共5本,连函套都在。“我30年前买过这部书的现代影印本,现在已经严重泛黄、发脆,甚至拿起来一翻就会掉页。神奇的是,这套将近千年的书,在潮湿的古墓里保存至今,翻看起来却仍然清晰。”
中国有句古话:“纸寿千年,绢八百”。但是当真的看到千年前的文字在眼前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科学家的心情虽然同样激动,但兴奋点并不完全一样。杨玉良说,他惊叹于古代纸张技术的恒久。更何况,这套 《礼部韵略》 还是当时普及的“新华字典”,即书生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要用它来“对标”当时的方言与“普通话”的,所以书的纸张还比不上更高级的皇宫用纸。
杨玉鹏:每一次弯腰都用心去做 | 2014-03-27 |
回族妇女杨玉英:16年“拉扯”大脑瘫汉族... | 2014-03-27 |
九旬母亲王仲莲:女儿双腿截肢不能言语 细... | 2014-03-27 |
拿什么告慰“布鞋院士”? | 2014-03-27 |
唐嘉阳:每月资助1000元 千里赴鄂与蜗... | 2014-03-27 |
杨玉华:28年风雨村医路 | 2014-03-27 |
永远扎根于人民中间——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 | 2014-03-27 |
家长、校长、馆长:陈苍松的多面人生(图) | 2014-03-27 |
工程师组长赫晓烨:脚踏实地 集腋成裘 | 2014-03-27 |
靳彦斌:小改小革“智多星” | 2014-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