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王华:他的爱,流淌在人们心田
//www.workercn.cn2016-12-07来源: 新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他的爱,流淌在人们心田

  ——追记江苏“时代楷模”王华

  他援疆983天,离去100多天。在他离去的日子,几百万人通过网络向他致敬、献花,表达对他的怀念。

  他就是王华。王华,镇江丹阳人,1975年11月出生,生前系句容市副市长、镇江市援疆前方指挥组副组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师长助理。今年8月18日,他在从伊宁前往奎屯参加援疆座谈会途中遭遇车祸,不幸殉职。

  他不曾离去,像一股清流,温暖,清澈,永远流淌在人们心田。循着他一生的轨迹,人们感受他的生命留痕,放眼可见,伸手可抚,仿佛促膝就能交谈。

  “他的号码一直留着,舍不得删”

  12月5日,冬阳温煦,句容市三台阁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奔跑。幼儿园内设施齐备、童趣盎然,这是方圆两公里内唯一的幼儿园。园长吴金兰说,城里寸土寸金,当年能把幼儿园建起来,她真没想到。

  三台阁幼儿园所在的句容城西南片区人口快速增长,幼儿园配套跟不上。要新建园,就要在城区找到环境优良、交通便利的十余亩地,这极为不易。

  “2012年,为幼儿园选址,我们一起跑了大半年,调研考察四五个地方,都不合适。”句容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志平回忆,当时他以为这事没指望了,王华却一直坚持,又独自看了几处,终于找到合适的地方。幼儿园选址落实后,规划调整、资金筹措,一个接一个难题,他不声不响,一个个协调好,前后持续近一年。

  “赶在他去援疆前,幼儿园项目基本办妥。这样的事不做,完全没错。想要做成,功劳不大,却非常费力。”刘志平感慨,没有王华的那股韧劲,幼儿园肯定建不起来。

  和王华有过交往的人都说,他话少,为人低调,可一旦表态做什么事,一定全力以赴。做事坚韧,不放弃,是王华留给很多人的印象。他从小家贫,菜粥果腹;中学寄宿,离家30多公里,经常独自走回家;4年大学,生活费要靠父母东讨西借。在艰辛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他,却始终朝气蓬勃。“父辈没留给我物质的财富,但留给我坚韧的品格。”王华曾告诉友人,自己来自农村,自小经济困难,但困难炼就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他的号码我们一直存着,舍不得删。”望着尾数“83”的手机号,句容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张云凡动情难抑。2007年底,张云凡的儿子被诊断为骨髓灰质炎后遗症,他怀疑这与4年前儿子在当地接受脊髓炎糖丸免疫接种有关。此后,张云凡开始上访,要求当地政府给予赔偿。

  2012年春末,张云凡去句容信访部门上访,遇到王华接访。“他叫我回家等消息,这种话我听过无数遍,不以为然。”岂料,过了一段时间,王华主动来电。他在电话中说:“这事拖到现在,我们有责任,但我一人决定不了。请你相信我,肯定要给你一个交待。”王华讲了他的想法,末了,还加上一句:“我儿子感冒,我都急得睡不好觉。何况你家这么大的事,我们一起想办法。”

  2013年夏天,王华把省信访局、省卫生厅等部门的领导、专家请到句容会办,为负债累累的张家商定几十万元的救助方案,张云凡儿子的医药费实报实销。“我知道,王华办这事,不知费了多大的劲,不知协调过多少次。我做好锦旗,要去谢他,他却援疆去了。”张云凡说,他一直等王华回来言谢,如今这声“谢”只能留在心里。

  “他干的事始终温暖着百姓的心窝”

  新疆牧民爱说,骏马要看一双眼睛,勇士要看他走过的脚印。

  从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到镇党委书记、副市长,再到援疆前线指挥组副组长,王华一路走来,温暖无数人的心。

  2013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王华目睹医院拥挤,连夜写申请,要求修改计划将医院大楼列入援建项目,申请屡退屡交,终获批立项;他积极筹措资金,为贫困患者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得知四师一中有50名贫困生,他立即联系镇江企业家捐资10万元;援建四师军垦花苑医疗服务中心,方便居民看病……温暖百姓心窝的事,王华不遗余力推动方方面面去做。他曾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看见困难家庭,就会想到我父母。”

  句容市政府办督察科科长丁卫民记得,2012年年底,王华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见到一户家庭有两个癌症患者,经济很困难,他十分揪心。回来后,他立即召集卫生、医保等部门研究。当年,经济并不发达的句容在省内较早出台大病二次救助办法。2013年、2014年,句容大病二次救助政策惠及2061人,报销资金2125万元。两年后,这个办法在全省推广。

  王华不爱交际应酬,却被很多人视为值得信赖的朋友。丹阳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志中曾和王华在两个镇共事,“遇到困难,总会想到他。他做的、说的,都很普通平凡,但实在、真诚,难能可贵。”王志中说:“王华没有走,他干的事始终温暖着百姓的心窝。”

  “他是一面明镜,永远照亮我们的心灵”

  援疆983天,王华每一天都没荒废。他每天记工作日记,既有利于保持工作的条理,分清轻重缓急,又能自我督促,审视是否日事日毕,是否偏离初心。

  他的公文包里随时装着书,他常对身边年轻同事说,读书学习水平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你们今后也可能做领导,一定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援疆近3年,每一天的读书情况,王华都有记载。他记下,“2014年8月31日,周日,参加亚欧博览会,晚小聚,竟未带书,可惜。”他如实写下看书的心境,“工作顺利,则心静,能大把看书。否则,看书不进,味同嚼蜡。”

  “心中无群众,就不配再做一名共产党员。”《之江新语》中的这句话以及一段段经典文句,都被他郑重抄在读书笔记上。

  今年11月30日,省委宣传部在南京举行发布仪式,追授王华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无数人,尤其是党员干部,他们以王华为镜,审视人生价值。王华身边的人,包括镇街基层干部,受他影响,早形成读书的习惯。王华离世后曝光的《每日读书》文档,他推荐的《新疆史鉴》,在镇江援疆前方指挥组广为流行。

  镇江市金融办金融运行处处长白金鑫是年轻的80后,6年工作时间,记下55本工作日记。他说,读王华的事迹,特别亲近,深深被他折服。王华是精神标杆,懈怠时,他都会不由自主想想王华,想到身边有这样美好的人,自己就会变得安静、坚定。

  “我还会再次回到新疆,再走一走共同战斗过的地方,替王华看看他援疆的成果。”3年援疆生涯即将结束,镇江援疆干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63团团长助理陆志荣不舍离去。他总觉得王华还在某处,还在关注那些项目,还在牵挂着一起出来的兄弟。

  作为镇江援疆前线指挥组办公室主任,张永的名字在王华的工作日记中出现得最多。两人谈得最多的是工作,援疆近3年,王华踏遍四师18个团场和大部分连队,却无暇游览那些著名的景点。“我们约定,等几件大事做完,一定要去喀纳斯或巴音布鲁克看看。他是一面明镜,永远照亮我们的心灵。”张永说,真想在返乡前,到王华想去的地方看看,替他再看一眼新疆的美丽。

  张永把王华在新疆读完的92本书整理成4箱,寄给他远在江苏的家人。

  王华的妻子王翔知道,丈夫一生嗜书如命。她摩挲着他的每一本书,每一点他做的标记,每一个他留下的字迹,仿佛又感受到他的气息。

  “爸爸的爱,永远都在。”王翔紧紧抱住儿子,深情地说。(记者 颜芳 董超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