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农民工-正文
农民工李为刚:30年锻造出一个“全国优秀”
//www.workercn.cn2016-03-22来源: 中工网—《山东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他出身于地地道道的日照农民家庭,没有高学历,却在农民工的岗位上贡献出数十个国家专利。30年来,他以企业为家,用智慧和汗水推动着自身和企业共同发展、转型升级,他就是“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获得者——李为刚。

  2016年2月1日,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山东双港活塞股份有限公司的李为刚喜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在车间里,盯着生产流程不断写写画画的就是职工们最熟悉的技术改造组组长李为刚。他1987年参加工作时只有17岁,从最初的车间操作工做起,30年过去了,一整套生产流程对他来说早已烂熟于心。

  在这条生产线上,活塞浇注作业直接关系到成品质量的优劣。以前传统方式的浇铸方法因为是手工浇铸,工艺劳动体力劳动较大,提高不了产品生产的效率,产品质量也不稳定。李为刚就想着如何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及该产品的一致性。为实现这个想法,他多次向厂里的老师傅请教,带领一线员工反复研究实验,常常通宵达旦泡在车间或实验室里。经过不懈努力,李为刚和他的团队终于发明了《活塞自动浇铸装置与方法》,以智能化操作代替人工浇注作业。类似的发明还有自动淬火装置,这两项发明不但提高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生产量也从过去的380只每班次提升到了460只。这两项发明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型专利。

  在活塞这个制造精度要求较高的行业,技术的创新往往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前途。为了他所热爱的双港活塞,李为刚在钻研创新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成果不胜枚举。活塞模具是活塞产品生产的母版,他对模具加工工艺和结构反复研究,设计出了半自动、全自动与一模双腔等一批更为科学的模具,使生产效率由以前的手工模、班产量120,提高到了360。下一步他打算把模具做得更准确精细,打造一个班产量由目前的360提高到460或560。

  2014年,双港活塞先后成立了以李为刚为首的创新技术团队与创新专家委员会。仅2016年1月份至今,该团队成员就为各生产线实施改造创新项目近20项。

  技术创新团队成员冯建华告诉笔者,在李组长的带领下,创新团队的成员干劲儿更足了,大家在产品的升级改造包括企业的发展上,都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双港活塞生产副总苏飞告诉笔者,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支持,李为刚影响了公司很多的人,每个人都有想学习、做技术创新骨干的积极思想。

  据统计,由李为刚主持设计的活塞加工、材料改进等创新项目已累计为企业创造了近千万元的效益。而他勤奋踏实与开拓创新的精神,也带动企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创新型高端人才。李为刚说,荣誉仅能代表过去,创新之路永不止步,“我很热爱工厂,很珍惜这份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不骄不躁,带领着公司的技术团队,把我们双港活塞打造成一个一流的现代化的企业。”(陈常艳 裴航)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