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们是需要特殊教育的青少年,在饱受身体折磨的同时,他们还承受着无法言说的精神痛苦。谁来抚平这种痛,谁能托起那些被雨打湿过的翅膀?
在南京溧水县,就有一位将生命最美华章献给这个群体的教育工作者:加入特殊教育的队伍,一干就是27年;做校长13年,只为残疾学生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每天与学生同吃同住,是良师,也是慈父。他说,他只是承担了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
他,就是江苏南京溧水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
一封信引发的教育探索
认识葛华钦的人都说他有一股“执拗劲儿”:他认准的事情,再苦再难也要办成。
1986年,南京打算在溧水、六合、浦口、高淳、江宁5县创办一批聋哑学校。原本在溧水县富塘小学任教的葛华钦,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参加了特殊教育培训,并在溧水建立了聋哑学校。
最初的聋哑学校条件简陋,仅有的一间教室和两间学生宿舍还是由村会议室改建而成的,整个学校只有3名老师和18个聋哑学生。1997年春,学校增设培智部,开办智障教育,并更名为“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一时间,附近有智障孩子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学校。
孩子的成长让大家欣慰,但葛华钦却常忧心忡忡。原来,聋哑学生陈乔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在给葛华钦的信中写道:“我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我要吃饭,怎么办?”
这封信让葛华钦几夜没合眼。“如果就教育办教育,那么特殊教育就失去了意义。”2001年,葛华钦向政府申请了300多亩荒山作为“溧水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创办了南京市残疾人农业中等职业高中,探索“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学一些种植养殖技能,对这些孩子来说,比毕业后拿一个证书更实用。”他说。
现在,基地面积已达800多亩,一个集培训、就业、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农业庄园初具规模,已容纳了近30名残疾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