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歌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名字叫《我爱你,中国》。对我而言,这首歌因为一位逝者有了更加特别的意义。
他,就是已故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今年2月,当很多人还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和同事赶赴长春,开始寻访他的故事。
黄大年很牛。有外国媒体曾说,他的回国,让某国航母演习舰队后退了100海里。回国7年,黄大年带领数百位科学家,用5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20年走过的路。
就是这样一个牛人,生平却只有寥寥数语。在人们仓促的回忆中,他的形象高大得几乎令我无法理解。
为什么,他要放弃英国的高薪洋房,回到祖国从零开始?为什么,他要拿命做科研,还总说“活一天赚一天”?为什么,走到生命尽头,他想的依然是工作,独独没有他自己?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四处奔波。但采访常常无法继续,有时是科学的问题实在搞不懂,有时是采访对象忙得抽不出时间,还有时是感动的泪水冲刷了所有情绪。
从冬到春,我们积累了30余万字的采访笔记。这个逝去的人开始频繁走入我的梦中,我仿佛就在他左右,却依然无法与他对话。
直到,他的同事姚立华讲了一件事。有一次,姚立华在晚会上唱起《我爱你,中国》,没想到黄大年在台下泪流满面。他把这首歌存到手机里,每到深夜奔波、极度疲惫时,他就点开,一遍遍地听。
“黄老师为什么这么拼命,他就是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再受轻视、受到尊重。”姚立华的话仿佛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黄大年的内心世界。爱国就是他生命的答案,这份爱蕴含在《我爱你,中国》的歌声里,它点燃了心火,熔铸成信念,支撑了他一生的奋斗!
最后一次离开长春时,我们去看了黄老师。骨灰存放室内,他的格子是第67号。学生们用水晶镜框装裱了习近平总书记为学习他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八个字格外醒目,又一次让我热泪盈眶。
这一次落泪,不是因为感伤,而是因为懂得。黄老师用生命告诉我,人的灵魂假如只是拘泥于个体的褊狭,就只能陶醉于小小的自我成就。当很多人抱怨着尘世的苦与累、计较着个人的得与失,却有像他这样的人,梦想着国家和民族能有更好的明天,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伟大牺牲,才成就了事业、凝聚了信仰、推动了中国!
在我17年的记者生涯中,黄老师并不是我写过的唯一逝者。追忆和缅怀那些时代楷模,从他们纯粹的灵魂深处,我获得过很多生命感悟。
每一次追问生命,都是异常难忘的体验。
有人问,触摸死亡,你恐惧吗?我想起总在半夜接送黄大年的刘师傅说:“我真想再拉黄老师一次。哪天他的骨灰要是运回老家广西,别人不拉、我拉!”
也有人问,描写逝者,你会虚构吗?我想起黄大年的助手拉着我的手叮嘱说:“黄老师生前是那么真诚低调,请你一定要如实还原,否则他会很难过。”
还有人问,在这个所谓“大师尽逝、信仰缺失”的年代,追寻黄大年这样的人,有意义吗?我想起我们的长篇通讯《生命,为祖国澎湃》播发后,数百万计的网民用“看哭”“中国脊梁”来向他致敬。这让我深深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很多人和我们一样,期待更多的美好去点亮心灵、温暖灵魂。
最近,我们即将完成关于黄大年的报告文学,我常在深夜与他的助手逐字逐句地核实细节。每到十分疲倦时,我也会点开《我爱你,中国》,想起姚立华说:“黄老师教我懂得,唱歌的人其实唱的就是一颗心,否则所有的技巧都没意义。”
是啊!这就如同我们的职业,如果我们写不出那一颗心,所有的技巧都没意义。如果我们手中的笔能够忠实记录热爱与忠诚,黄大年用生命点亮的那盏灯,就会照得更远,永不熄灭!(吴晶 新华社国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