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率接近80%,毛乌素沙地很难找到一块连片的沙漠
他们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近日,记者跟随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人员考察团,深入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毛乌素沙地进行专题考察。
在新街治沙站阿鲁图作业区,高大挺拔的白杨、整齐排列的樟子松以及随风摇曳的沙柳等相互依存,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紧紧“锁”住了曾经肆虐不羁的毛乌素沙地。
据随行的阿鲁图作业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鄂尔多斯境内的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经接近80%,在毛乌素沙地寻找一块连片的沙漠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巴布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巴布认为,毛乌素沙地的治理经验可以为世界上其他气候相近、年降雨量相近的沙漠地区,提供防治荒漠化可借鉴模式。
曾经土地沙化严重
如果要回忆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的过去,还原挣扎在沙漠边缘人们的生活场景,一定会有这样的元素:白天不得不在屋内点煤油灯、连年栽下而又连年死去的固沙植物、在沙漠里寻找兽骨卖掉以贴补家用和不断向沙漠外迁徙的脚步……在鄂尔多斯,一代又一代的当地居民试图改变沙进人退的现状,但一次又一次地被无情的沙漠侵蚀粉碎。
资料显示,在近现代,鄂尔多斯大量开垦土地,导致土地迅速沙漠化。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成为鄂尔多斯境内集中连片的主要沙化土地。
相关数据表明,鄂尔多斯土地沙化面积一度达到7.99万平方公里(总面积8.68万平方公里)。为了征服沙漠,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鄂尔多斯地区“禁止开荒”,鄂尔多斯境内陆续开始出现治沙站、国有林场治沙主体等。同一时期,在两大沙漠周边旗县涌现出许许多多治沙领军人物和先进治沙技术。
植树治沙第一代领军人物宝日勒岱的治沙功劳在于:她利用草和沙柳筑起围墙,防止树苗遭到破坏,创造了“前挡后拉、穿鞋帽”等多种符合当地实际的治沙好办法。这种将乔木、灌木和草三结合进行种植的土办法,先后成功固定了17万亩流动沙丘,其治沙方法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推广。
从宝日勒岱到扎根沙漠的殷玉珍、一心种树不放弃的王果香,再到沙产业、林产业的兴起,鄂尔多斯防沙治沙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进入综合治理的新阶段。
毛乌素沙地得到全域治理
阿鲁图作业区工作人员赵明说,上世纪50年代,阿鲁图作业区全部为流动和半流动沙丘。上世纪70年代以来,利用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当地在作业区外培植以杨树为主的乔木防护林带,在作业区内洼地背风坡栽植杨柳、柳树,迎风坡栽沙柳,结合播撒杨柴、花棒、柠条等方式进行固沙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鄂尔多斯境内的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经接近80%,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达到25%。毛乌素沙害基本消失,除了毛乌素沙地外,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又一个被整体综合治理的沙漠。
来自澳大利亚的乔纳森在该作业区考察时向中方人员询问:“我刚才摸了摸植物根系下面的土质,发现还是沙化的,这样的沙化土地在遇到干旱时,所有的植物都能成活吗?”随行的中方技术人员解释,沙柳非常耐旱,非常适合在沙漠地区生长。更重要的是,沙柳是一种“平茬复壮”植物。经过平茬,来年沙柳不仅能够存活,而且长势旺盛。另一种沙漠植物杨柴的根系可达4米左右,不受表面沙化影响。
在地处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的小霍洛作业区,来自几内亚的珍妮看到作业区600多公顷的范围通过采取设置人工沙障、种草植树等措施使沙地恢复植被时,不住地赞叹:“鄂尔多斯人,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