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身份的张海玲
张海玲是中建五局三公司西北分公司的元老级人物,更是标杆性人物。
满腔热血 开疆元老
西北分公司有一个经典故事,叫做“三人两车赴西北”,讲的是公司最早去开拓西北市场的情形。那是2006年,公司派了三个人,开两台车奔赴西安,张海玲就是这三个人中的一个。
2006年,还在长沙工作的张海玲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奔赴西北开拓新区域。2008年,张海玲担任榆林人民大厦(获鲁班奖)项目综合办主任。榆林人民大厦项目作为西北分公司的代表工程,具有定位高、要求高、资源组织难度高的“三高”特征,加上当时西北区域在初始阶段,工作开展很是困难。
榆林人民大厦项目位处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早晚温差大,素有“早穿皮袄午披纱,怀抱火炉吃西瓜”的情况。一到春秋季节,榆林到处黄沙漫天,一遇到刮沙尘暴,沙子就会从活动板房的缝隙中“噗噗”的吹进来,往往一觉醒来,嘴里一咬全是咯吱咯吱的沙子,被子上、地上会铺上一层厚厚的黄沙,项目同事当时将此情况戏称为“夜晚的小点心”。为了改善情况,张海玲买来宽胶带,带领几个年轻人把板房的缝隙全部用胶带粘住了。
榆林的冬季,晚上气温更是能低到零下28度以下,但项目全体员工依然奋战在一线,部分员工的脸、耳朵、手脚都冻得通红。张海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带领技术部的两个女孩子每天晚上下厨给员工做夜宵,一盆热气腾腾的火锅、一碗精致的鸡蛋面、一碗喷香的馄饨或饺子、几个大大的烤红薯、烤土豆,为严寒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抹的暖意。而这样的暖心之举,持续在整个榆林人民大厦建设过程。
她说:“我觉得同事就是自己的家人,看着现场的同事在大冬天抢工,我做不了其他的,只能想尽办法给大家的生活提供最好的保障。”
从10多年前的“三人两车赴西北”,到现在合同百亿、人才辈出成为西北建筑航母,西北分公司的发展史上,有张海玲的奋斗成长足迹。
尽职尽责深受信赖
西安昆明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是关系千万西安市民福祉的民生抢险工程,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项目工期短、施工难度高、管理人员多、接待任务重……
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刚生完小孩的张海玲没有退却,火速上岗,成为项目工会分会主席兼综合办主任。
为了做好工作,张海玲经常加班加点,可刚刚生产完的身体却经不住如此熬。刚来项目第三天晚上,凌晨两点多张海玲还在现场检查CI覆盖情况,剖腹产留下的伤口导致她腰部剧痛,甚至很难站起,大家劝她回去休息,她却坚决拒绝,“没事,我没有看到事情做好,心里不踏实。”就这样,在凌晨两点半的时候,她又从昆明路的一号桥一直到十六号桥(全长3.77KM)全部看了一遍才放心回去,而第二天不到7点钟她就出现在了项目部。
由于工期紧张,项目工作压力非常大,很多员工不太适应。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作为工会主席,张海玲做了大量工作。自项目开工伊始,项目陆续组织了元旦、新春、端午等聚餐,操办元旦晚会、组织留守员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期间与项目班子每天至施工现场慰问加班工人兄弟,组织开展歌王争霸赛、趣味运动会,开展“超英杯”劳动竞赛、评选月度之星……
张海玲事事亲力亲为,带着办公室四个初出茅庐的新兵操办一切事务。面对情绪低落的员工,张海玲主动与其沟通交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在后期赶工阶段,张海玲每天晚上带领办公室人员,给各部门加班的同事泡咖啡、煮夜宵。
5月1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袭击西安,且持续好几天,大雨导致项目施工基坑进水严重,为了做好防汛抢险,项目全体员工与劳务人员一起,肩扛沙袋、筑堤堵水,很多员工的衣服淋湿了、脚被雨水泡得发白了,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好不容易将沙堤筑好了,大家伙才有机会找个地方蹲下来休息下。鉴于此,张海玲主动担起了后勤运输保障队长,带领项目部几个女同志,及时将热饭热菜送到现场,并不间断的为现场员工递送姜汤、热水,夜里12点了,张海玲还要去现场看看大家伙的值班情况,并送去姜汤和热水。在项目员工眼里,她是暖心的大姐姐。
在施工过程中,张海玲十分关注农民工兄弟的工作生活。为此,她定期组织办公室和安全部检查民工宿舍,排除火灾安全隐患;在重大节日、节点之前,提前了解农民工的工资支付情况;节日里,她积极组织给他们发放慰问品;与红十字医院合作,定期为农民工进行免费义诊,建立农民工健康档案;夏送清凉,及时发放防暑降温物资,现场每天提供绿豆汤、菊花茶、矿泉水供应点;冬送温暖,为民工们送去热姜汤、开水等。在农民工兄弟面前,她是值得信赖的好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