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宁5月18日电 题:探秘壮乡文物修复师:高科技和手工并用 让国宝“活”过来
作者 钟建珊
还有一年,邓任生就要退休了。从1980年他接替父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修复的工作,至今已是第38个年头。38年对于一名文物修复师而言很长,但对于馆内7万多件横跨80万年历史、需要反复修复管护的文物藏品来说却显得微不足道。
“每一件文物破损的程度不一样,修复毫厘之差都没有办法恢复文物的原貌。”邓任生对中新社记者说,文物就像是历史碎片,每一道缝隙都是历史的记录,修复工作除了手艺要过硬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对文物的敬畏心。近40年的文物修复工作期里,他修复了数千件文物,类型包括青铜器、陶瓷、玉器等。
记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工作室看到,高倍光学放大镜、超声波清理器等高科技仪器齐备。“高科技让文物修复工作更方便,但每一件文物的破损特点不一样,依然需要靠双手去操作。”邓任生说,文物修复师不仅要掌握锤、钳、锉、刷、钻等“十八般武艺”的硬功夫,还要对文物的历史背景知识有充分的积淀。
“文物修复工作并不像外人想象的神秘、高雅。它不仅又脏又累,过程更是磨人心性,譬如仅青铜器的除锈这一步骤,有可能需耗时数月。”今年31岁的陈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他6年前加入邓任生的文物修复工作团队。他说,相比于当下时尚设计工作丰厚的市场报酬,文物修复师的收入远不能比。但他认为,将破损的文物复原,重新展示在世人眼前是他工作的动力,“文物修复工作可以让深埋在泥土的历史再次‘活’过来,意义大不同。”
相比于金属文物修复工作“刀枪相见”的场面,书画修复师的工作则显得“温文尔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工作近16年的资深书画修复师李程飞向记者介绍,修复纸质文物的第一步是用仪器对纸张做全面的分析检测,并结合文物的材质及工艺,做出最佳的修复方案。修复的首要步骤是清洗书画文物上的泥沙、霉菌、虫卵等,其次用针和镊子仔细地将书画纸张抽离为画心、命纸和两层覆背纸;最后根据书画原本的特点重新装裱。
“最难的是给残缺的古书画‘接笔’。”李程飞说,为使残缺的古书画完美复原,书画修复师要翻阅大量史料,临摹书画原作者的风格,将书画残缺的细节部分填补完整。
而对于古籍而言,修复工作则更多的是考验修复师的指尖触感及耐心。1991年出生的杜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唯一的“90后”古籍修复师,平时喜爱玩电子游戏、性格开朗的她,在古籍修复工作时可迅速切换状态,细腻入微地处理每一处破损。
“古籍修复目前还是要靠传统的纯手工修补,通常要经过揭、脱、补、托、裱、衬等十多道工序。”杜宇说,古籍最常见的损坏有虫蛀、鼠啮等。如果一本80页的线装古籍被虫蛀穿一个洞,我们就要修160个洞,修复工作繁琐但只能按部就班,“有时候,一天只能修补一两页古籍,十分消耗修复师的精力。”
文物修复工作并非修复一次便可一劳永逸,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依然会因环境等各种变化而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再次损坏。李程飞说,书画类等文物保存起来尤为困难,即便修复师在一定时期内可让文物“妙手回春”,但或许终有一日还是会演变为无法修复的状态。他认为,文物修复师的工作价值在于让国家历史宝藏的生命延续得更长久,延伸人们所能看到的历史长度,将人类智慧更好传承。
“明年退休之后,打算将这些年自己积赞的文物修复经验集结成书,让更多年轻的文物修复师接力,保护更多历史文物。”邓任生说。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17日在北京表示,当前国际环境下贸易理论受到了颠覆性挑战,中国经济研究者应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同时加强创新,应对相关挑战。
创立27年以来,格力电器从一家年产不到2万台的空调小厂,发展成为一家覆盖家用电器、智能装备、工业制品、精密模具等业务的驰名世界的中国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