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华为公司正式搬迁,40辆8吨货车,共60车次,将有2700人从深圳到东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而这还不是结束。有媒体报道,在7月底和8月底华为还会有两次搬迁,人数分别为3000和8000人。
华为的这一动向在业内业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还记得2016年5月一篇名为《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广泛转发,文章称深圳的科技支柱企业华为将迁往东莞。当时华为对此予以否认,没想到两年后,这一传闻终究变成了事实。
华为这一行为看似出乎意料,然而在了解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发家史”后,便也不难理解。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 ,多年的商海锤炼成就非凡的决策能力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的一个贫困小村庄。幸运的是他的父母都是读过书的知识分子,任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供养任正非读书。19岁任正非不负众望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在这期间他不仅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自学完成,又学习了许多逻辑和哲学类知识,并且自学了三门外语,达到了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这样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为他进入部队,多次实现技术突破,成为技术尖兵铺平了道路,更为他转业创业华为后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起到重要作用。
创建华为,重视技术,大力研发自主产品
本次华为外迁的员工主要是华为的研发人员,据报道,东莞松山湖基地预计将容纳3万名华为研发人员。
最初离开部队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的任正非过的并不顺利,企业连连亏损和家庭关系的不睦让他疲于应付。最终事业和家庭都走入死胡同的任正非离开了深圳南油。1987年,任正非集资21000元创立华为。在最初的时间里,华为主要是依靠深圳的地缘优势,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价格差获利。
但任正非并不满足于此,本就是技术兵出身的他对于技术的重要性理解更加超前。1992年,经营状况稍显乐观的情形下,任正非将资源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的研发,追求公司产品的自研性。他甚至说:“如果研发失败了,我就从五楼跳下去。”这话里破釜沉舟的决心可见一斑。
节约成本维持竞争力,“逃离”深圳是战略性决策
如今的华为早就成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领头集团中的佼佼者。截止16年,华为有1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联合创新中心36家,研究院/所/室14家。
而对于华为这种业务遍布全球的大型企业来说,发展就意味着扩张,而扩张最直观的需求就是土地需求。早前任正非接受采访就表示“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本次华为搬迁目的地东莞松山湖基地足有1900亩,而这样规模的基地在华为总部所在地深圳龙岗根本没法建成。
而且就算有这样的大地块,华为也可能“用不起”。无论何时,成本控制都是一个企业能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从前的创业者依托当地资源创立企业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像是曾经的“钢铁名城”匹兹堡,“汽车城”底特律都是在这种原因下形成的。
而如今全球化带来的便利,让这一切变得更加简单,将企业部分业务适当分散到低成本地区,就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保持企业竞争力,对于华为这样的信息通讯技术公司来说尤是如此。
事实上今年4月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才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扎根深圳,展望未来”的合作协议。这一行动便表明了华为总部留在深圳不会搬迁的态度。而华为总裁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外界传言的华为“外迁”,是不存在的事情,“深圳的营商环境总体已经很好了“,“我们从未想过要外迁,我们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 任正非说,深圳总部是华为全球的领导核心。
因此对于此次华为部分终端转向在深圳外地区布局,可以说又是任正非根据未来企业的全球业务发展做出的一次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决策。 (梁雨桐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