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伤”假发店
在疾病与死亡面前,一顶假发有时意味着生存的希望与生命的尊严
不大的假发店里摆满了头模和假发。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学义 摄
在北京市肿瘤医院西门外,有一家不起眼的假发店。假发店的店面不大,如果不是门口挂着“假发”两个紫色大字,人们很容易就忽略了。
走进店铺,可以看到这间屋子的三面墙上都摆满了头模和假发,有的是用来试戴以决定发型的,有的是做好了等顾客来取的,一个柜子顶上写着“化疗专用无菌网”。
《工人日报》记者到店采访的这个上午,陆续有客人前来咨询。看见店员以外的陌生人,她们习惯性地低头、回避。“癌症病人来这里,最害怕的就是让陌生人看到掉光头发的自己。”一名店员说。
在古人的诗句中,剪去“三千青丝”意味着剪掉了“三千烦恼丝”。但对癌症病人来说,剪掉头发就意味着和过去健康的自己告别,就意味着未来的日子里要不断与病魔抗争。
理发店老板王峰说,在疾病与死亡面前,一顶假发对癌症患者来说,意味着生存的希望与生命的尊严。
理发店成了假发店
这家店开于1998年,最初是一家普通的理发店。一开始,王峰做的是美发生意。
由于位置特殊,王峰发现,每隔一段时间总有几位不太一样的客人进店理发。她们或是主动要求将自己乌黑发亮的头发剃光,或是头发一片一片掉落需要剃头。还有一些顾客,他的剪刀刚碰到头发,眼泪就掉下来了。
有一回,一对母女来到理发店。剪头发的是女儿,也就10多岁。她刚坐上椅子,眼泪就落了下来。站在旁边的母亲眼眶湿润,她告诉王峰,女儿生病要做化疗,所以要剃光头发。看着女儿一绺绺乌黑的头发掉在地上,母亲终于忍不住,低声抽泣了起来。
理完发后,母亲问王峰有没有假发,她想买一顶给孩子戴,这样女儿的心里可能还会好受些。王峰一直做理发生意,店里没有假发,“看着她们失落地推门离开,心里特别难受”。
后来,随着来店里询问是否有假发的顾客越来越多,王峰开始卖起了假发。为了做出逼真的假发,王峰到处学习制作假发的技术,设计头套,寻找优质的头发来源,和专门的工厂合作钩织头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最后建立了一个从头发采购一直到最后销售的完整链条。
2013年,干了15年理发工作的王峰决定把假发生意“扶正”,剪发反倒成了店铺的“副业”。
而他的顾客也以癌症患者为主,相比于普通人买假发是为了好看,癌症患者更多只是想找回曾经的自己或是增加一点生活的自信。
有的买假发,是为了瞒着家人,怕他们担心;有的曾经长发飘飘,一时没法接受没有头发的自己;还有的觉得戴上了假发,别人就看不出来自己生病,就敢去人多的地方了……
头发里珍藏的故事
做了多年假发生意,王峰遇到了许多人,也收藏了许多故事,“3天3夜都讲不完”。
有一回,一对母女走进店里。这次坐上椅子的是母亲,“那时母亲的头发已经非常少了,只剩下几缕”。
女孩先是要了一把扫帚,将椅子下的尘土和头发茬清扫干净,然后在母亲剃光头发时,将头发和着自己的眼泪一根根捡起来,“妈妈头发本来就少,她又特别珍爱头发。头发是她的生命,我要把她头发珍藏起来”。
还有一次,一对夫妇带着女儿来理发。女孩很漂亮,十七八岁的年纪。她进店后大大方方地坐到了椅子上,正当王峰准备剪发时,女孩说:“等一下。”
只见女孩起身,转过头,向站在身后的父母撒起娇:“出去嘛……一会就好了。”
父母不情愿,但女孩一直冲他们笑。僵持了一会儿后,女孩终于将父母推出了门外,迅速回到椅子上,对王峰笑着说:“开始吧!”
店铺内外很安静,没有人说话,只有电推刀的“嗡嗡”声和头发掉落时的“呲呲”声。可这种安静只持续了半分钟,就被女孩父母在门外的嚎啕大哭打破了。
“听到父母的哭声,女孩也忍不住,流着泪剃完了头。”王峰说,理完头发之后,父母进来和女儿抱成一团,“闺女,以后肯定还会长出来的”。
“嗯,你看我光头也挺好看的。”一家三口就这样相互鼓励着。
“女孩的坚强、懂事感动了我;父母的温情、不舍也令人动容。”王峰说,当一家三口抱在一起时,他理解了亲情的真正含义。
这个女儿还有机会戴上假发,然而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有这样的幸运。有一次,一对母女来到店内,女儿为妈妈定制了一顶昂贵的假发,约定半个月后来取。可当王峰把假发做好,这对母女却爽约了。直到两个月后,女儿才单独过来,要把头发取走。
王峰关心地问:“妈妈好些了吗?”
“妈妈昨天走了。”女儿的声音里藏着悲伤。
王峰说:“头发退掉吧。”
女孩却谢绝了,“我要了却妈妈的心愿,明天把头发带到火葬场,让她美美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