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季秀珍:小脚老中医的大爱

2018-07-08 11:09:42

  87岁了,季秀珍还能穿针引线。

  迎着暖阳,穿过一条长长的巷子,便到了季秀珍老人的小院。老人站在屋门旁,戴着圆圆厚厚的老花眼镜,每进入一人,她都主动伸手握握,爽朗地笑着,颇有大家风范。

  交谈中,耳聪目明的老人用手指着家中挂满墙壁的一面面锦旗,清清楚楚地说明来历。来得最远的一面锦旗,是贵州送来的,因为老人帮这家人治好了各大医院都一直没能解决的癫痫病。

  问及身体情况,老人抬起穿在裹脚上的小鞋。“这鞋是我自己做的,花也是我自己绣的。”颇有些得意。就是最小的针眼她也能轻松穿线,头不昏,眼不花,心不慌。

  老人未上过学,不识字,但记忆力超强。老人的儿媳说,婆婆现在的思维能力甚至比年轻一代还强。老人熟记400多种中药材的形状、药性,还有近千个配方。专治某一种病的药,老人都会提前磨细按比例配好,装在上百个玻璃瓶或是坛坛罐罐里。由于是磨细了的药粉,不能用药材形状辨认,又不能直接用文字标注,老人便创造了一个独特方法,在每一个坛罐里放一张她自己剪出的各种形状的纸。如治疗胃肠疾病的药坛里,放着一张红色硬纸,剪成蛇状,还有扭摆的姿势。老人解释说,并不是有蛇的成分在药里,而胃肠道本来就像条蛇,疼痛的时候便会有扭曲。

  季秀珍出生在云南师宗县,10岁左右便跟着祖辈在深山里采药。从那时起,她开始记下各种药材的形状、药性。16岁时,便在家人指导下尝试着行医。

  成年结婚后,她开始独立行医。没有任何广告,门头上也没有牌匾,就是靠人们的口口相传,靠她的为人处事,赢得了信赖,赢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称赞。

  她行医,管饭,有时还送钱。就在采访的当天,一腿部受伤的小伙到她家看病,老人用手摸了他的经脉后,找到了“痨”之所在,开了一瓶药酒。而此前,小伙的女儿生病也是老人开药吃好的。两次三副药,共计收费10元。老人说:“够本了。中药的成本不高,许多药还是儿女们去山上挖来的。”附近来看病的困难家庭,看病抓药后,分文不取。远路来的,看病后她还要做饭招待。实在困难的,不光不收钱,她还要给病人回家的车费。

  87岁的季秀珍还在想着要发明点药方。

  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了。当时,季秀珍感觉腹部疼痛,老公带着她到了昆明昆华医院检查,确诊她得了子宫癌,且已经是晚期。那一段时期,她感觉到了世界末日的来临,也有了自暴自弃的念头。“死马当做活马医”,回到家,她自泡药酒,每天喝一斤左右,喝到头昏出汗,且流出血块。奇迹也就这样发生了,再一段时间后回到医院切片化验,癌细胞不见了。

  医院医生也感到神奇,并在她的带领下到山上找来了她所使用的中药材。为了得到她更多的配方,医生带着她在医院给病人看病,让她在医院抓药,并记下她的配方。随后,医生提出让她留下在医院工作,月工资30元。在那时,这已经是高工资了。但她最终还是拒绝了,自己在家行医,“想收谁的费就收谁的费,想免谁的费就免谁的费。”

  或许,正是这次死里逃生,让她对人生、对药材有了更深入的洞察。每天,她脑子里想的都是药材、药方,就是在梦里还在想着如何创造几个新方子,留给后人。

  季秀珍拥有一个四辈同堂的大家庭,老伴于2010年去世,目前她与两个儿子住在一起。一家人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用孩子们的话说,“我们这一家全靠母亲用她开朗的性格和宽容的爱心支撑着,母亲在我们家的位置太重要了。”每逢周末,在师宗、宣威工作的儿女们便会回到老人身边。老人的勤劳、善良、乐观为一家人做出了表率。每天天不亮,老人的灯都是第一个亮起,磨药的声音总会第一时间唤醒小院的早晨。

  对教育子女,老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二儿子说起小时候有一次和小伙伴上山找猪草,由于贪玩,快天黑了还没开始干活。于是他们就割了些别人家地里的菜叶放在篮子底。老人在切猪草时发现了“猫儿腻”,对这种明显带有主观恶意的行为,老人动手就是一顿打。小儿子则讲述了另一件事——那时,家里的热水壶还是个大件家具,很值钱,不小心被他摔坏,很担心会挨打。但母亲听到声响来看后,只是问“烫着没有,被划伤了没有?”并叮嘱他以后千万要小心。宽严相济的教育,让子女很小就懂得了是非,明白了事理。

  季秀珍共育有三男四女,现所有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分别供职于金融、教育、政府等不同岗位,都业务出色、业绩显著,多次受到本系统和上级部门的表彰奖励。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辑:蔺凯伊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王俊凯亮相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会(高清组图)

      7月6日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亲善大使王俊凯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会——中外文化体育名人与生态文明建设讲演会主题访谈中说,青年人有着不可或缺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可以为社会带来很大改变。

  • 林兆华:导了36年戏 最想“中国学派”得以传承

      在中国文艺领域,电影、电视、戏剧,甚至网剧、综艺中,有千百位从事导演工作的人。但有资格以“大导”两个字指代,而且毫无争议的,只有一位,他就是戏剧导演林兆华。从46岁开始执导戏剧,到今年82岁。36年间林兆华独立执导了60多部戏剧、歌剧、戏曲等作品,此外合作、跨界执导的作品近20部。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5G临门 海归创业瞄准万物互联(图)

    从电报、电话到手机,从1G到4G,通信技术为人类和社会带来了无尽的便利和福祉。如今我们正迎来5G时代。可5G到底是什么?

  • 面对就业 海归的选择“新”在哪儿?

    据最新的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7年间,我国留学生学成归国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海归的就业选择中,金融和高科技行业仍位居前两位,其次是制造业、企业服务和教育行业。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