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英老师指导学员揭除旧裱糊纸张。
学员雕刻斗拱三浮云。故宫博物院供图
学员进行砍砖工艺操作。故宫博物院供图
本周一,在秋日的艳阳下,故宫博物院现任院长单霁翔和老院长郑欣淼共同取出养心殿正脊上的“宝匣”,宣布养心殿的“世纪大修”正式动工。而在此前的2016年,养心殿研究性保护工程就已启动。在这期间的两年8个月的时间里,故宫的专家们亲手选拔、培养了修缮养心殿的工匠,并力图以此为契机建立起故宫古建筑保护传承队伍。
“故宫十老”后继乏人
2002年,故宫开启了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计划在2020年全面竣工,这是100余年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故宫古建筑修缮。但是此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缺乏大型修缮工程,故宫工匠队伍缩减,随之而来的就是工艺传承的问题。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工匠系统有着清晰地传承谱系,解放初期招收的工匠大多是营造厂的师傅,自清代起承接皇宫修缮工作,个个身怀绝技,“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代工匠,这些匠师被后人称为‘故宫十老’。”在古建不断修缮的过程中,他们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青年工匠,为故宫培养了三代优秀的工匠队伍。
而自从古建筑维修保护被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后,古建按照一般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方式实施管理,到2010年延续60年的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被迫解体。“一项古建筑工程中标以后,企业每每临时招募工人,来源主要是‘农村包工队’,工作状况不稳定,得不到应有的技艺培养,导致技术水平普遍下降,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难以为继。”
为此,单霁翔曾上书全国政协,呼吁关注故宫“匠师老化,后继无人”的问题,其中提到了“大多数匠师属于工人身份,退休以后不能返聘”、“年轻人非北京籍户口不能留京”、“古建筑修缮工程被视为一般性的土木工程”、“进入故宫修复文物的队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无法保证故宫官式建筑修缮工程质量”、“供应材料萎缩”、“材料便宜占重要因素,因此精工细作的传统修缮材料逐渐被迫退出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古建修缮的关键问题,是工匠的选择和培训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为了挽救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和故宫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故宫决定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作为示范,冲破古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约束,探索工匠招募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才培养,建立起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保护传承队伍。
2016年,养心殿官式营造技艺传承、培训与考核工作启动,培训课程按照“瓦、木、石、油饰、彩画、裱糊”六作分别进行。据介绍,培训共有275名工匠报名,最终116人考试合格结业,约30位优秀人才被故宫留用,开展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展示与传承工作。
进门先考“卡腰子活儿”
参加培训前,工匠师傅们都经历了较为严格的考核,比如木作工匠的选拔,就经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永革、古建专家马炳坚等多位专家组成的裁判组的“把关”。李永革回忆,“入学选拔考试”试题是请学员们制作一个“豆腐块”芯屉,“主要是检查匠人们‘卡腰子活儿’做得怎么样。”木构件横竖相交的地方,行话叫“腰子”。这道试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最能看出基本功,制作过程中的刮料、画线、凿眼、开榫的操作是否规范,尺寸是否准确,成品的棱条、边抹是否顺直严谨,手法是否传统等,都能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