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学写诗歌的孩子。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在田野里写诗。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看H5
扫一扫看视频
执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尹海月
视频编导:李雪静
H5制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编辑:蒋韡薇
“老师,如果你是礁石就好了,那我们可以变成海浪去拥抱你,可你是天上的星星,我们抱不到你。”
2017年7月,康瑜与陪伴了两年的山区孩子们告别。支教中,她教会他们写诗。当天下着大雨,她在日记里写道:不知道我和老天谁哭得更凶一点。
支教结束,康瑜原本计划出国留学。但两个月后,她以一名公益创业者的身份回来了,公益机构名为“是光”,产品是将四季诗歌课程普及到更多乡村学校。
过去一年内,康瑜如同一个旋转的陀螺,忙于搭建团队、筹集资金,她每周跑三四个城市,每天睡眠不足6个小时,没有假期,没有收入。
如今,这套诗歌教材已经在云南、山东、河南、甘肃等地的297所中小学使用,覆盖2.6万多名乡村儿童。
作为一名经济专业的女生,她本人并不写诗,却为云南省昌宁县漭水镇的孩子们带去了第一堂诗歌课。
2015年,正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读大四的康瑜,放弃保研机会,去云南支教两年。
从漭水到县城,要坐两个多小时的大巴车。由于气候湿热,康瑜很不适应,得了荨麻疹,足足半年才好。每次家访,都要翻山越岭,徒步二三十公里,“腿酸,皮靴都裂开了。”她常跟朋友说, “你知道吗,前段时间我有多难熬……但是现在都好了。”
相比生活上的波折,康瑜更愿意分享教学过程中的故事和喜悦。
在学校,康瑜教政治和书法。她每天用两个小时给成绩落后的学生补习,举办“校园十佳歌手”比赛,制作“心思盒”,收到近2000张小纸条……
面对山区孩子闭塞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苦恼,康瑜一直在寻找更多的方式,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打开通往他们心中的门。
一次书法课,突然下雨,孩子们不约而同向窗外看。看着入神听雨的学生,康瑜当即决定,带着孩子们看雨写诗。“他们听了很吃惊”,康瑜说,面对新生事物,山里的孩子总是怯生生的。
课堂上,有个小女孩吧嗒吧嗒掉眼泪,康瑜过去摸摸她的头,发现她写着:我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我希望雨后的太阳只照射在我一个人身上,温暖我。我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我希望世界上有个角落,能在我伤心的时候空着,安慰我。我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我希望妈妈的爱属于我。
“小女孩写的诗让人心疼”,康瑜说,内心无处诉说的情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对他们会不会更好一点?”
孩子与诗歌似乎有着某种天然契合,二者相遇,迸发出瑰丽的想象力。他们用“我愿和你自由地好着,像风和风,云和云”来传达对喜欢的人的情意;用“天高万丈,山是一半”来寄托对在外打工的父亲的思念;用“夜晚到清晨,时间慢吞吞”来形容失眠的情绪。
康瑜说,山里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家庭养育缺失,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与关注。看见自信又活泼的城市小孩,她很感慨。相比之下,乡村孩子多数自卑,面对表扬,他们不是说谢谢,而是本能地跑掉、躲开。他们对康瑜说,“老师,你只是因为偏心我们,看我们哪儿都好,为什么没有别人夸我们?”
康瑜提到一个自残的男孩,每次失恋,便在自己的手腕处割一刀。“为什么偏偏在手腕处呢?因为能被别人看见。”康瑜说,如果那一刀变成一句诗,可能会是最撕心裂肺的情诗。
对大山里的孩子而言,如果没有光亮,人生就会越来越往下掉。康瑜觉得,那束光就是诗歌。
“我觉得我很漂亮,我比蝴蝶漂亮,我觉得我很聪明,我比班长聪明,为什么我漂亮聪明,因为我是最独特的。”有一位小女孩这样写道。康瑜希望诗歌能使山里的孩子获得这样的自信,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在孩子们所写诗歌里,康瑜最喜欢的,是一首《星河》:黑色的夜晚星星在闪耀,我在河边无忧无虑地散步,当我回头看我身边的河水时,只见无数的星星在河里流动。
实际上,山里环境没那么好,夜里蚊虫很多,“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内心一定是强大的,能够体察生活之美的。”这正是康瑜希望诗歌传达给孩子们的生活态度——从困顿的生活里看到美好的东西,获得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