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南京市江宁区在全区开设校车线路,覆盖所有街道公办中小学,目前每天有约1.6万名学生坐校车上学。
这是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李世贵为民办的一件实事。从基层“蹲苗”成长起来的李世贵,特别关心民生问题。坚持以民生为导向,江宁区每年公共财政支出8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自2015年6月担任江宁区委书记以来,李世贵带领全区干部队伍解放思想、对标找差、创新实干,谱写出新时代江宁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2017年,江宁区GDP1935.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5亿元,居江苏县域前3位,高端人才集聚度位居江苏区县首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7项创新指标跻身江苏区县首位,知识产权影响力位列全国县域前3强,跻身全国乡村旅游热点目的地第3位。
真抓实干为民解忧
江宁区基础教育与南京主城相比有一定差距,许多家长为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宁愿卖掉两套江宁区的大房子到南京市区买狭小的学区房。
江宁区为提升教育质量,从2016年起,先后引入琅琊路小学、力学小学、游府西街小学、北京东路小学、南师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等11所优质名校在江宁区办分校。目前已建135所幼儿园、83所中小学,在建幼儿园和中小学校50所。
性格温和的李世贵是个敢啃硬骨头的人。
安置房不动产权证一直是江宁征迁安置群众的一块心病。全区自1992年开始拆迁安置,由于历史的诸多因素,20多年来一直没有办不动产权证,累计涉及3万户、10万多套房屋。
化解这个难题,既有政策的障碍,也有材料的缺失,时间久,涉及的人群非常广,一旦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矛盾。
李世贵说,“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我们不能搞击鼓传花,不能交给后任,更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否则就会‘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
一年多时间,10万多套安置房办理了不动产权证,全区近1/4的户籍人口实现资产增值。发证那天,有人建议搞个仪式,由区委书记颁发第一个证。李世贵拒绝了,“这是欠群众的,也是我们应尽之责。”
把主城最好的黄金地段留给百姓,江宁区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教育、医疗、文化、健身、养老服务圈,让人民群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
改革催生发展新动力
为解决群众、企业办事难的问题,李世贵多次到区政务服务中心调研,提出“早班提前上、中午不休息、晚上延点时、周六正常办”的延时服务要求,不动产登记、房产、契税、社保、出入境、婚姻登记等6个民生服务大厅启动周一至周六早8点至晚7点的工作时制。
截至今年8月底,江宁区延时服务运行一年多来,窗口“延时”服务时段日均办件340余件、全年办件143233件,约占参与延时服务窗口全年办件总量的30%。
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江宁区先行先试,探索走出“模拟审批-代办服务-预审代办”的审改“三部曲”。
今年4月,占地2500亩的苏宁华东物流中心破土动工,因为审批流程的优化,比以往项目提前8个月开工。以往企业拿到土地证才能办项目建设手续,预审代办制在企业拿地后政府主动介入,待项目土地手续完备后,一般50天、最快20天可完成全部正式审批流程,提速率达75%以上。
今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延时服务和代办制被写入其中,在全国推广。
对标找差推动高质量发展
江宁区按照江苏省委“经济发展高质量”目标、南京市委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部署,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核心区。
江宁放眼全国找标杆:科技创新学深圳南山、实体经济赶苏州昆山、高质量发展超杭州萧山。
把主攻重大项目作为做大实体经济的基础支撑,近3年先后引进格力、中兴、长安、LG化学电池等一批总投资额近3000亿元的“大块头”项目,并且3年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超过一万亩。
“抓人才、培育创新机构、优化创业生态”三管齐下,创新推出一系列人才政策,累计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近4万人,其中包括7名诺奖得主、38名院士及近百名“千人”“万人”专家,高端人才集聚度位居江苏区县首位。李世贵亲自带头,由区领导班子和各园街、部门负责人与284名高端人才结成对子,当好贴心服务的“店小二”。
把20多所驻区高校作为独特竞争优势,实施环东大知识创新圈、中国药谷及5个大学科技园等一批校地合作项目,新引进55家新型研发机构、占南京全市的27%。
目前,江宁区科技型上市企业70家,居全省第二,今年新申报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1/4,江宁创新发展进入开阔地。
李世贵说:“作为区(县)委书记,我们的责任不小、担子很重。既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又要强化约束从严管理;既要抓优质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又要抓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既要抓好文化惠民,又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既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又要创新社会治理;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释放出生态效益。”
本报南京9月26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润文 通讯员 黄欢)